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笨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内容由用户上传发布,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24小时内处理或删除。Copyright©2020笨书网 备案号: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刘公待制器之尝为本中言:“少时就洛中师事司马公,从之者二年。临别,问公所以为学之道。公曰:‘本于至诚。’器之因效颜子之问孔子,曰:‘请问其目。’公曰:‘从不妄语始。’器之自此专守此言,不敢失坠。”——宋·吕本中《童蒙训》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人之进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liù)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汉·孔臧《与子琳书》
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如果玉不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玉有它本身不变的特性,即使不打磨制作成器物,也不妨害它仍是玉的本质。人的本性,会因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宋·胡安国《与子寅书》
立志领会圣贤之道,期待自己能成为范希文(仲淹)一样的人;居心忠厚守信,诚实不欺;行动端庄稳重,操守清廉谨慎;处理事情精明敏捷,果断辨别是非;考求立法的原意,谨慎执法:以此为官行政,你的政绩就不会落后于人了,你好自勉励吧!修养身心,要注意饮食男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古来圣贤都由此入手下功夫,怎可忽视呢?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虽然身体虚弱,但也不要过分地爱惜,*越用越充足,阳刚之气越振作越旺盛。每天做事越多,晚间临睡的时候就越快活。如果老是想爱惜身体和*,就会畏惧不前,懒懒散散,没有*,是绝对做不成事情的。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疾病大多由口带入体内,祸害大多从口中惹出来。凡是饮食不知节制,言语不知谨慎,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能怪谁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宋·欧阳修《诲学说》
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未必其言语之伤人,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古人谓“怒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与他人言,必不卑逊。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前辈有言:“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耐事,顺自强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宋·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礼记》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宇宙尚且有尽头,人的性情欲望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足,立个限度。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满盈,谦虚贬损,可以免除祸患。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吃东西的目的在于填饱肚子以免饥饿*而已。形体之内,尚且不可奢侈浪费,自身之外,还要极尽骄恣放纵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懂得适可而止,尚且招致失败的祸害,何况普通百姓呢?
刘安世待制曾对我说过:“年少的时候在洛阳,师事司马公,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临别的时候,曾向司马公请教为学之道。司马公说:‘最根本的是要诚实。’(我)因而效法古时颜渊问孔子的话进一步请益:‘请问具体细目。’司马公回答说:‘从不说虚妄之语开始。’自此,我对此言奉守不渝,不敢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