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豆子4周前 (10-25)经验常识1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无疑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发挥和利用。正如此,孔子的思想也在历代的阐释中逐渐丰富。但在对孔子思想阐释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统治者的需要,也存在对孔子思想过度阐释的现象,有些偏离了孔子思想,甚至走向了反面。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对孔子思想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其思想的本原,还原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臣要行臣道。引申至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即君主尽君主的义务,臣子尽臣子的责任,父亲有父亲的慈爱,儿子有儿子的孝心。

“君君臣臣”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并无尊卑等级观念。但是到了孟子时代,尊卑观念开始显现。荀子时代,这种尊卑贵贱等级观念更为明显。至成书于秦统一初期的《吕氏春秋》,其君尊臣卑,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已十分明显。

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孔子对“礼”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统治者,其对社会各阶层的要求是统一的、平等的,即在“礼”面前一律平等。君有“君礼”,君行“君道”;臣有“臣礼”,臣行“臣道”。在“礼”面前任何人包括君主都不能逾越。当然也包括父与子。

前一个“君”、“臣”,是指事实上为君为臣的具体的人,就是“实”。第二个“君”、“臣”,代表“君”、“臣”之“道”,是一般的“名”,即“礼”的内在规定性。“君之人”应与“君之名”、“君之道”相符,“臣之人”要与“臣之名”、“臣之道”相符。孔子强调的是君臣双方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行事,都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礼”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君臣是平等的,没有君尊臣卑、君贵臣贱的差别。

对孔子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思想,当今最强烈的反对观点认为:它是孔子尊卑有别等级观念的直接证据。但回溯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及文化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并非是尊卑有别的贵族等级思想。

孔子的这种思想在其后继者孟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家首先要求的是统治者自身按“礼”(孟子是“义”)的要求行事。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再比方说世俗礼仪,严格遵守周礼的,都被当成了笑话。魏国主将公子卬收到秦国主将公孙鞅的来信,说是叙叙旧,再开打,西周时期打仗是这样的,公子卬就去了,结果被公孙鞅扣押,魏军大败;楚怀王去和秦王会盟,按照周礼,肯定没啥事,结果却被秦王扣押,后来还被折磨致死

魏国给其他国家做了个好榜样,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力快速上升;之后楚国、秦国、齐国、韩国先后变法,国家都曾强大一时。变法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围绕富国强兵,一好一坏,自然没人愿意用不好的方法。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采取富国强兵的策略,国家很快就会受到威胁,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战国初期,秦国衰弱,魏国强大,秦国一度到了亡国的边缘;宋国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可惜民无斗志,被诸侯鄙视;鲁国倒是遵守周礼,结果先是被魏齐欺负,后来被楚国灭了。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孔子提倡的儒家理念不符合实际,脱离了时代背景;兵家、法家主张的富国强兵理念,符合时代潮流,效果显著,所以得到了重用。

相关文章

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正确的释义)

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正确的释义)

三纲五常是什么 ?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