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最早叫什么(粽子的来历和意义)
粽子最早叫什么
粽子最早叫角黍。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煮制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的食物,所以粽子最初被称为“角黍”。明清以后,包粽子多以糯米为食材,而粽子的名称也由“角黍”变成“粽子”。
中国各地的粽子品种繁多,形状与口味都不尽相同。例如,四川有椒盐豆粽,山东有黄米粽,陕西有蜂蜜凉粽,*有咸肉粽和碱水粽等等。
在民间传说中粽子的起源与我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在投身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因为爱戴屈原,就想在汨罗江投放米粮以免鱼虾因为饥饿食用屈原的肉身。
粽子的包法1、将两片粽子叶重叠一半,将下面的粽子叶向上折起一些,以中心线为标准,把右边往左边折叠90度;
粽子的来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破坏屈原的肉身,就在江中投放米粮,后来屈原托梦给人们说要用叶子将米粮包裹起来,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粽子。粽子一般都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它的馅料有火腿、绿豆、豆沙等多个种类。
粽子的来历和意义
粽子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了千年节庆食物,它是一种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起来的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它的馅料可以分为五花肉、八宝、火腿、绿豆、豆沙等多个种类。
后来屈原给百姓托梦说那些米粮掉入江中其实都被蛟龙吃掉了,想要避免蛟龙食用它的话,就要用叶子将米粮包裹起来,这样就逐渐发展出了后来的粽子。
炒锅加油烧热,肉下锅炒至变色,加入香菇继续翻炒一会儿,最后加入料酒、酱油、五香粉、盐白糖。
等全部包好后整齐码放到蒸锅里,加入开水(没过粽子)大火煮开改小火煮两个小时即可。两个小时以后,香喷喷的粽子可以开吃了。
是吃粽子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粽子起源于哪个朝代
这时,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里。原来老医师想要用雄黄酒迷晕蛟龙水兽,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
现在大家都知道粽子来历了吧,说来说去主要是表示我们对屈原的尊敬,这层含义是现在最流行的,当然也有民间少数其它传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可是,后来又为什么会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根据《初学记》里的记载,汉代有一个人,夜里梦见一人,梦中之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三闾大夫对这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