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怎么做好吃又软和(包子馅的家常做法大全)
包子怎么做好吃又软和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晋以后,馒头曾一度又被称之为“饼”。据明《名义考》,凡以面揉水为剂,中间有馅者,都称为“饼”。“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南北朝时期,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也可视为中国早期的馒头。
取面画人头祭之”。《事物纪原》的资料来源是稗官野史,并不足以证明包子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不过,古代少数民族确实有用人头祭天的风俗,“馒头”也很有可能是人头的替代品。
唐人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点就叫“笼饼”。南宋陆游有诗云:“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
馒头因包有馅,又被称作“包子”。宋《燕翼诒谋录》记有:“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南宋最为盛行的是猪肉馒头。不过传说所赐馒头包的不是猪肉馅,而是珠宝。
包子馅的家常做法大全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魏晋时期,包子仍称“馒头”。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晋人卢谌《祭法》中就说:“春祠用曼(馒)头。”说明馒头的确是当时常见的祭品。
羊肉馅、*菜、南瓜一小块、鲜香菇6个、自发粉、*奶一盒、胡萝卜一根、香葱一把、姜一块、香油、绍酒、盐、鸡精、胡椒粉、鸡蛋。
将面团取出包入馅制成包子生坯,将烤箱上下火240-260度预热,烤盘中刷上油,摆入包子后,分别抹上一层鸡蛋液,放入烤10分钟即可。
6)等包子熟了,面水快干的时候再转圈倒入油,改小火。等面水完全成糊咯吱了即可出锅(用一大尺寸的盘子盖在包子上,用手按住盘子,反转过锅来即可)。
做包子又软又筋道的窍门
猪肉切成小丁,加入生抽,胡椒粉,盐,姜末,少许味精,用手(戴一次*手套)抓匀搅拌,感觉肉质发干就淋入少许水再搅拌,最后加入少许香油,搅匀后,盖好保鲜膜,腌制30分钟.
竹笼屉上码上胡萝卜片,刷油,放上包子上锅开锅后蒸15分钟(小窍门的胡萝卜可以使包子不粘锅,还可以吃胡萝卜)。
250g中筋面粉、80ml鸡蛋、40g黄油、75g白糖、250g奶黄馅、25g奶粉、10g吉士粉、10g澄粉、3g干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