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绝弦》)
俞伯牙与钟子期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锺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俞伯牙是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古琴名师技艺高妙,被尊为“琴仙”。世人熟知的“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荀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喻其琴艺高超。据《琴操》《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作曲,后世传此曲为《水仙操》,据蚌埠市地方志记载《高山流水》也是他演奏过的琴曲。
俞伯牙,又称伯牙或伯雅,生卒年份无法考证,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春秋时著名琴师。关于伯牙的姓名,明代以前本无争议,现代《词源》一书也注称伯牙,但因流传甚广的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则称其为“姓俞名瑞,字伯牙”,后世多称伯牙为“俞伯牙”。
相信知音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古代有着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形象的表明了知音之间的深厚感情,那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两位之间的情谊真的让很多人羡慕和敬佩。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绝弦》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当年伯牙访贤,沿汾洪江而下,至今固镇县湖沟镇西南的下集贤村时染疾不治,葬于湖沟镇十里村北,现香山庙遗址北处。
钟子期之所以成为伯牙的知音,那是因为他善于聆听。从伯牙遇上钟子期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学会聆听,才能学会交流。我们需要聆听,比如聆听父母的忠告,聆听老师的教诲,聆听朋友的劝慰,聆听婴儿的啼哭,聆听亲人的关爱,聆听陌生人的无呼唤在聆听中切身感受到亲切、信赖,自信与自尊,让我们的关系变的更加*,变得更加温暖,变得更加温馨。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起了古曲《高山流水》。*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的是孔子赞叹*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伯牙子期的典故叫什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的是一首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