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三顾茅庐正确的解释)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基本含义(BasicMeaning):形容人们为了邀请某人或请求帮助,多次去拜访对方,表示诚心和坚决。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的成语,如“卧薪尝胆”、“画龙点睛”等。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三顾茅庐源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去拜访他,即使他住在一个草屋里也不退缩。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或请求帮助,不怕困难和艰辛,坚持不懈的*。
故事起源(StoryOrigin):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人,希望请到智谋出众的诸葛亮帮助自己。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住处,即茅屋,以表示他的诚意和坚决。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和诚心所打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三顾茅庐正确的解释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将“三顾茅庐”与刘备请诸葛亮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茅屋,以表示他的诚意和决心。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起源。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非常诚心和坚决的追求或请求,强调不怕困难和阻碍,坚持不懈。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顾茅庐用来形容什么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既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