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哪个朝代的哪里人(屈原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屈原哪个朝代的哪里人
人物简介。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也就是说,楚辞基本上就是屈原的个人作品集,另外点缀一点宋玉、刘向等人的篇目。近代一些学者如胡适等人,说屈原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世上并无此人。
屈原的出身,与楚王同宗(楚王的祖先姓芈,但这个姓又分为几个氏,楚王一支为熊氏,另外还有屈、景、昭等氏,这些氏就相当于现在的姓),家族已经没落,但还算是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入朝为官。屈原青年时曾任怀王的左徒。他“博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的信任。
靳尚见屈原不上当,心中老大不痛快,愤愤地跑到楚怀王那里告状:大王啊,您让那个屈原制定法律,每次法律公布的时候,屈原就在外面给自己评功摆好,说除了他,别人都弄不出来。
再后来,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秦国去软禁了起来,了。顷襄王继位,这时小小的芝麻官屈原写了一篇什么,讽剌楚王和靳尚及宰相子兰。子兰听说了不高兴,让靳尚去向楚王说屈原的坏话,这个新上台的楚王也生气了,两次流放屈原,一次比一次更偏远。
屈原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于是,楚怀王就生气了,就不再信任屈原了,就开始疏远屈原了,就把屈原的官职给免了。按史记后文一笔带过的说法,此后的十来年中,屈原可能在楚国的外交部做一个小小的外交官员,因为他被罢官后还出使过齐国。
还有一种说法,说楚国根本就没有屈原这个人,因为在《史记》之前,没有任何史料上出现过关于屈原的只言片语,所谓屈原,只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一个人,借这个人来抒发心中的怨气,表达对汉武帝的不满。
屈原不傻啊,这一交给靳尚,最后的成果就成了靳尚的了。屈原不干,坚决要求自己*完成,以捍卫他的著作权。
屈原被免“左徒”后,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三闾大夫”就更加是一个虚职了。所谓“三闾”,就是楚国芈姓中,除了熊氏之外另外的三氏——屈氏、景氏、昭氏——的宗族人员,“三闾大夫”就是这三家宗族的管家,负责宗庙祭祀和教育工作,屈原有学问,写得一手好“辞”,看来这个工作是蛮适合他的。
宋玉据说是屈原的*,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宋玉帮忙整理的(郭沫若的《屈原》中,把宋玉描绘成一个叛徒、小人,这是没有史料依据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全民造神的结果,就是把这一个故纸堆中单薄的愤青,变成了一个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陌生人。
屈原的爱国*
在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他经过湖南的汩罗江,碰到了一个渔夫,他对渔夫说:世人都是混浊的,就只有我一个是清白的,世人都是昏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渔夫听了教训他说:你为么事要这么固执咧?你就不懂得权变一哈?你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唦。
首先,屈原的才华体现在哪里?只有论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论据就只有很简单的几笔:上官大夫想夺署名权,再就是劝楚怀王杀张仪(失败),劝阻楚怀王入秦(还是失败)。
其次,关于屈原的官职。史记开始说他是“左徒”,后面讲到他和渔夫相遇的时候,顺带提起他担任过“三闾大夫”。这两个官职都是楚国特有的。
屈原受命起草“宪令”,还只打了一个草稿,就被上官大夫靳尚瞄到了,靳尚觉得屈原写得真是太好了,就跟屈原打商量:小屈啊,你看你弄这个东东也累了,你克休息一哈咧,这个“宪令”,让我来帮你誊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