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早已经没有祭火的习俗了,但是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重阳节登高避祸的习俗就一直存在了。
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视重阳节,每年在重阳节的时候都要举办隆重的宴会。
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个不同的说法,一是来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二是来源于古代丰收祭天的活动,三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在西汉时,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同时还要举办大型的宴会。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吃重阳糕、戴茱萸、吃柿子、饮菊花酒、放纸鸢、放养牲畜、添寿粮缸、祭祀、赏菊等民间风俗。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这个承载着深远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节日,名如其日,揭示了它与农历九月九日的紧密联系。两个“九”的重叠,使得重阳节犹如一曲凝固在时间中的乐章,富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阳数的崇敬。因此,它又被称为“重九节”或“双九节”,彰显出一种天地间的对称美。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吃重阳糕、戴茱萸、吃柿子、饮菊花酒、放纸鸢、放养牲畜、添寿粮缸、祭祀、赏菊等民间风俗。
九月九重阳节的风俗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重阳登高还与吃重阳糕有联系,因为“高”与“糕”谐音,所以重阳登高,重阳吃重阳糕,登高吃糕,有步步高升之吉祥寓意,此外,还用于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除了上述人人皆知的风俗习惯以外,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庆祝重阳佳节。如:在*,重阳节有“追节”的习俗,即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在山东昌邑北部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所以有重阳节吃辣萝卜汤的习俗;又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等等。
*:1、取洗净后的河蟹,斩下尖爪后将蟹肚朝上并切成两段,挖蟹鳃;2、在斩断处蘸上面粉;3、用油滑锅后再加适量的油烧至五成熟后将蟹以蘸面粉向朝下放入锅中煎至金*,为了使蟹受热均匀,翻一番再煎;4、当蟹煎至蟹壳发红时,加入葱姜、黄酒、酱油、白糖、清水等烧再烧,直至蟹肉全部熟透后加味精,收浓汤汁,并加水淀粉翻锅几下,浇上熟猪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