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结构图和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对显微镜研制,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近代显微镜被认为由荷兰眼睛制造商ZachariasJanssen父子所制造,16世纪末,Janssen父子将一些透镜放在镜筒中,发现可以比单个透镜更好地放大微小物体,尽管没有一台Janssen显微镜流传于世,荷兰王室用3个套管制作了一台Janssen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实现3X-9X的放大倍率。
色差:光透过镜片,不同颜色的光会发生不规则的弯曲,就会导致色差,影响到成像质量。这个难题被18世纪30年代的ChesterMoorHall(1703.12.9-1771.3.17)解决了。他发现,如果使用不同形状和不同光线弯曲特性的第二镜片他可以重新对齐颜色,无需牺牲第一镜片的放大倍率。
伴随着阿贝(ErnstAbbe,German,1840.1.23-1905.1.14)等科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光学显微成像,肖特(OttoSchott,German,1851-1935)等研究光学材料,以及Zeiss等先进光学设备制造商的成立,显微镜技术在基础理论和所用原料上取得本质上的提升,逐渐有了现代显微镜的特性。
显微镜结构图和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的作用是通过放大物体的具体形态,来研究物体的构造和具体的内部特征。一般应用于生物、医药、微观粒子等观测。
正置生物显微镜是我们在实验室和教室中常见的生物显微镜,它的物镜转换盘朝向是向下的,载物台在物镜下方。当观察物体时,把被观察物放于载物台,物镜从上方靠近载玻片进行观察,工作距离比较短,观察切片等适合用正置生物显微镜。
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方,(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cm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
2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常见的光学显微镜还可根据照明形式分为透射式显微镜、反射式显微镜;按照物镜与样本的放置分为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基于对被观察物的不同性质,我们在选择显微镜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生物的研究,我们用得多的就是普通的正置生物显微镜和倒置生物显微镜。
双目生物显微镜
把印有“e”字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物像正对通光孔,玻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用(左眼)在目镜中观察,右眼睁开,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3纳米(人眼的分辨本领约为0.1毫米)。现在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而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所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直接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
显微镜应用逐渐推广,但由于玻璃的质量和制作工艺水平还不是很高,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歪曲,图像质量较差,人们逐渐发现并解决了一些限制成像的清晰程度的因素:比如色差和球差。
直到1881年,Abbe遇到同为耶拿大学的玻璃化学家Schott,由于对显微成像的共同兴趣,二人很快开始合作,研制新型玻璃,改进玻璃的制造工艺等,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