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的平仄要求(免费对联生成器下载)
上下联的平仄要求
上联用动词,下联就动词,上联有新字,下联就要旧字,大小多少前后左右等等。也有用成语的,就要找相反的成语或者相近的成语来对。像此联歌声漫漫对笑语盈盈等,这样就对仗了。
这三个要求是标准对联的基本要求。现在很多人对对联都不讲究韵味了,也有一部分技术类对联不讲究平仄,只要求意境和机关。
对联的第246字间必须平仄相间隔,如此联:声漫君唱都是平仄平仄,联的第135就不用理会平仄,也就是135可平可仄。对联分上下两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音,如此联的:灿第四声,仄音。下联的平仄要和上联的平仄完全相反,也就是上联典字是平的,下联就要仄。如:
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上仄下平要求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
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免费对联生成器下载
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但是也说明一下,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子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
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