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咱们先从字声的音调说起。上面四个字正好就是拼音的四声的组合。先看阴平字,第一声-风,读起来是不觉得音调轻而平和?再看阳平字-调,第二声,在五线谱上是不是有个由低到高的音调?接下来是上字,即拼音第三声,它的发音特点是先抑后扬,而去声字-顺,即拼音第四声,它的发音特点是下抑、由高到低。
对联的平仄要求一般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和仄声。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具体来说,对联的平仄有以下要求:
李氏规则,就是对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关于对联句脚排列的一种总结。李开先联集《中麓山槐镇伍人拙联》中,多句联句脚较多为“*单仄交替”的平仄格式。余德泉先生将其命名为“李氏规则”。
平仄相谐:对联的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语要平仄相对,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具体来说,现代汉语中,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
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铅猜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对联的平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还需要根据对联的用途、场合、文化背景等因素来灵活运用。同时,对联的上碧灶联和下联悔败扮不能出现重字或重词的情况,也不能出现合掌的情况。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对联平仄规则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墨玉百科的其他内容。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字幅,分为上联和下联,而上联是指仄声收尾,下联是指平声收尾。按照自古册链举以来的习俗,都是上联在右侧,而下联在左侧。其中左右的区分方式就是以人正视对联的视线,即上联在人的右手边,下联在人的的左手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诵的。
对联的平仄格律一览表
朱氏规则,就是后人根据清朝吴恭亨《对联话》的记载,对其老师朱先敏关于句脚平仄排列的一种总结:上联除尾字仄声外,其它字(特别是节奏点上的字)皆平,下联与之对立。甚至可以在上联句脚安排为“九平一仄”。“九”并非实指,而是说上联可以连续多个句脚为平声字,最后一个句脚为仄声字。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段激历:“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对联的最基本规律,就是“马蹄韵”。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符合这个规律。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正格。不符合马蹄韵规则的格式,称为变格。马蹄韵有两种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