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定义)
什么叫格物致知
前面都是在讲要诚意、正心、要抓住根本云云,如果突然跳到要去分析外物,通过得到外部的知识,去达到正心、诚意,这真是十二分的别扭
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方法上不止佛道那种*、内观、禅定、心斋。。。更重要的是“事上练”,即
第三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王阳明年轻时也信朱熹,后来格竹子格得七窍生烟,这才悟到得从内心入手,从而提出了他的重中之重“致良知”,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佛道*以阻断杂念而见良知即本心本性),二是“事上练”,在处理各种事情中去煅炼光大自己的良知,也就王阳明的所谓格物。
所以,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就是:格物,就是抵挡、限制、驾御他物的诱惑干扰,致知,就是阻断、控制杂念从而以自己的良知、本心,去客观冷静地认识事物。
格物致知的定义
简言之,就是限制、阻挡、驾御外物、杂念、私欲等对本心的干扰,从而感受自己的本心、良知,从而更高效正确的认知和处理一切。
至于后来一般人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大体由朱熹的错误开始,后来将错就错成了西方式的分析外部事物,从而得出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在天下弘扬明智之德的人,先治其国;想治好国,先齐家,想齐家的人,先修身,想修身人的,先正其心,想正其心的人,先让心意诚正,想让心意诚正,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他对儒、佛、道各自表述的赤子之心、明觉、道心是视为等效的。他所推崇的隋代大儒文中子,也正是三教合一的代表。
大学全文讲的就是正心、诚意、修心,然后再去搞其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的重点不是去分析事物的逻辑,不是后人误解的分析式的“格物致知”。这是两回事,不能硬扯到一起。
格物到底什么意思
儒家对自身赤子之心、浩然正气的存养,道家对天道的敬畏、对小聪明的鄙弃、对朴拙之心的抱持,佛门对明觉、正知的守望,这些都是类似的。
没有感受到良知、本心,不能保持良知、本心,也即不能客观、诚实的看待事物,德性无从谈起,人心无以自立,我们认识事物也好,做事情也罢,都容易被各种既有的观念、思想模式、利益关系所误导。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回到《大学》最重要的第一章原文,只有把格物理解为抵挡外物的诱惑干扰,从而保持自己的良知本心,再以此客观心态为基础去认清楚事物处理事情,整个逻辑才是通的,扯什么分析外物获得知识,是牛头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