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下一句(树大招风歇后语是什么)

豆子8个月前 (01-21)精选百科137

树大招风下一句

这句俗语意味着人们害怕声名远扬,因为出名可能会招致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而下一句则是提到了牛和狗,牛怕鞭子是因为牛需要被鞭打才会干活,而狗怕棒是因为狗在见到棒子时会退缩。

树大招风的下一句是:人为名高。树大招风,汉语成语,拼音是shùdàzhāofēng,意思是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树大招风下一句(树大招风歇后语是什么)

树大招风的下一句是人为名高。【注音】:shùdàzhāofēng【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赏析:这是教人处世的一句话。前一句话是引子,是讲的依据,后一句话是重点,讲的是道理。叫人中庸,不要攀高名、图高利。

树大招风歇后语是什么

下联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上联把音压下去,下联把韵挑起来,你一听,他就是个上下联。

原文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这是教人处世的一句话。

树大招风的下一句是人为名高。【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有句谚语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

树大招风猜一正确生肖

人为名高。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有句谚语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

树大招风后面一句是人为名高名丧人。这句话的原句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树大招风的下一句是人为名高。树大招风,人为名高的意思是比喻权位高或名气大容易招致人嫉妒和反对,给自己带来麻烦或祸害。劝人做事不要太张扬,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前一句话是引子,是讲的依据,后一句话是重点,讲的是道理。叫人中庸,不要攀高名、图高利。树大就招风,而风又可以将树折断,疾风中有大树折断,而不见小草损伤,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韩信点兵歇后语(韩信点兵下一句是啥)

韩信点兵歇后语(韩信点兵下一句是啥)

韩信点兵歇后语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三国歇后语大全100条)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三国歇后语大全100条)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的聪明和才智。以下是《三国演义》的相关歇后语,欢迎阅读。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

亡羊补牢的歇后语(亡羊补牢 正确的下一句)

亡羊补牢的歇后语(亡羊补牢 正确的下一句)

亡羊补牢的歇后语 相关解释: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因此民间结合亡羊补牢的词意,发明了“亡羊补牢-为期不晚”这样的歇后语。 “亡...

张飞穿针的歇后语(张飞穿针下一句是)

张飞穿针的歇后语(张飞穿针下一句是)

张飞穿针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

后来居上歇后语(后来居上的前半句)

后来居上歇后语(后来居上的前半句)

后来居上歇后语 砖头砌墙---后来居上(歇后语)成语:后来居上拼音:hòuláijūshàng释义:砌墙先用的砖头回,砌在下面,答后用的砖头,砌在上面。所以说,是后来居上,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出...

螳臂挡车下一句(螳臂当车打一歇后语)

螳臂挡车下一句(螳臂当车打一歇后语)

螳臂挡车下一句 螳臂当车下一句是不自量力。2、《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鳞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螳辫举起臂膀抵挡车轮,不知道它力不胜任 该成语故事是:春秋时期,卫灵公请鲁国...

评论列表

m木点点
m木点点
8个月前 (01-26)

风来树大,招烦不免。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