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罪人张学良(东北人眼中的张学良)
千古罪人张学良
这是因为,近半个世纪的软禁,早已将他的生命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院落中,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再也不见了张少帅的身影,只有那些八卦和传闻,被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对张学良的评价其实是有定论的,尽管有人说他是*,有人将日本人侵华归罪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或者是说他秉承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衣钵,将东北拱手出让,是民族的罪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因率东北军退入关内而饱受国人责难,在奉命围剿*时,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后被蒋介石长期软禁,恢复自由后移居美国,于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0岁。
但他东北易帜,使得中国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以及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的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仅这两件事,就足以让他在中国青史留名,万世遗芳。
张学良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接替了老爸的位置,执掌东北帅印后,他便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东北人眼中的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东北王张作霖之子,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皇姑屯事件”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统一,也让民众免于战乱之苦。
其次是他自毁长城,将老爸留给他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两员大将铲除,本想以此立威,却造成了东北军的人心散乱,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最具传奇性和戏剧化的人物,而就他自己来说,则绝对是个悲剧人物,如同他自己所言,我的生命是从21岁到36岁,之后便没有了。
这是原*报社宣传部主编王佐邦先生的一首词,名为《破阵子·缅怀张学良将军》,在众多怀念张学良的诗文中,我认为这首写得最有情怀,当然,蒋介石肯定是非常不喜欢的。
“把个*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张学良贡献大还是祸害大
上述这段话是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对张学良的评价,他的这一席话,应该是将人们对这位少帅的看法一网打尽了,*是张学良最显著的标签,而将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两项桂冠戴在张学良的头上,则稍稍有些不搭的感觉,却也说不出是哪儿不对,更找不到能有合适的词替代。
首先是张学良在张作霖归西的一周后,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宣布服从南京国民*,使得中国在形式上得以统一,此功勋,天之大。
风起云涌的民国已经过去,二战的硝烟已成为历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你无疑是个传奇,你身上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用常人的眼光去理解,有人说你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说你是千古功臣,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集最好最坏名声于一身,你就是张学良。
对外主张战争,为了显示你不与日本同流合污的决心,即使身负国耻家恨,亦然宣布东北易帜,面对中东路事件,你发动抗俄战争,为了祖国统一,你武装调整中原大战,以至于九一八事变时,导致奉天兵力空虚,你一*不放丢了东三省为此。你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
你本性最适合做一个意气风马的公子哥,可上天却偏要把国家大任来压你一压,你本想学医济世救人,可上天却偏让你成了一个*的刽子手,这究竟是命运的捉弄呢,还是命中的定数呢,可是,即使这样,依然阻挡不了你的爱国热情,早在学生时代,你就参加过反对日本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时起。你就反对内战。对内主张祖国统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