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在古代指什么(茱萸在古代有何象征意义)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
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参见“茱萸囊”。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此外,茱萸也是江西赣州一位当代青年诗人的笔名。
茱萸在古代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这跟端午佩挂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样的,为了驱病、防蚊、辟邪。所以无论是艾草、菖蒲,还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达到除病辟邪的效果。九月初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阳之数,古人认为这天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佩戴气味浓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气。
茱萸在古代有何象征意义
植物名称。香气浓郁,可入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培山茱萸可以辟邪。三国曹植《浮萍篇》:“山茱萸自有其香,不及桂、兰。”卷三,055-79000:“九月九日,山茱萸,食散饵,饮菊花酒,使人长寿。”王堂魏诗《西京杂记》:“知兄攀何处,少一人插山茱萸。”清代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稻将农父荣,山茱萸老友怜。”参见“山茱萸的*”。
山茱萸又名“月胶”、“艾子”,是一种常绿芳香植物,具有杀虫、消毒、散寒、祛风的作用。木本山茱萸可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山茱萸,都是著名的中药。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俗,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爬山,手臂上戴一个有山茱萸的布袋(古代称为“山茱萸袋”),以示对亲友的怀念。除此之外,山茱萸还是江西赣州一位当代青年诗人的笔名。
吴茱萸亦称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食茱萸又称榄子、艾子。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调味品,或药用。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实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还有多种,但与重阳节所用的茱萸不属于一类的科种。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茱萸图片
据书中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确定,古人所佩的吴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吴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条上都是刺、容易扎伤人的食茱萸(椿叶花椒)。
古人在典集记录中常将“食茱萸”、“吴茱萸”不分,于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食茱萸和吴茱萸指的是一个东西——茱萸。但细细分辨,二者在植株形态和药性上还是有差别的,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吴茱萸才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茱萸。
在古时候,每逢重阳节,人们插在头上的,是茱萸的果实。茱萸这种植物,一直以果实闻名,今天,我们却要分享茱萸花。
山茱萸开花比较小,但是簇生一片,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一般先开花,等花谢之后才会长叶子,花朵是金*,和腊梅、迎春和连翘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