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乞巧是指什么(七夕节的诗句有哪些)
七夕节乞巧是指什么
牛郎是人间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自幼失去父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哥虽爱弟弟,但惹不起狠心的嫂嫂。牛郎每天,放牛砍柴,忙个不停,却饿一顿,饱一餐的,日子过得很不舒畅,眼看牛郎长大了,哥嫂的财产也丰厚了,人们都说丰厚的。财产是牛郎辛勤劳动的果实。嫂嫂怕牛郎提出成家平分家产。所以就早早提出分开过日子,谁知善良的牛郎一口管应,并说什么也不要,只要那头日夜陪伴他的老牛。
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待水面产生一层薄膜后,把平日绣花的针放入碗中,针便会浮在上面。放针的*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看针影的形状,如是花朵鸟兽之形,或者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出美丽的图案。如果针影形状像个槌的,或者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放针者是“拙妇”。
南方卜巧一般隔日取井水,需露宿庭院一夜,于此日在曝日下,投小针浮于水面,渐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绒,粗如椎,确定卜女之巧与拙。
织女气得甩掉了王母娘娘让她织布的梭子,以怠工与王母娘娘对抗,终于王母娘娘让了步,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旧时*在七月七日这天,还进行卜巧活动,卜巧是预卜自己是不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这一活动,一般在白天进行。各地略有差异。
七夕节的诗句有哪些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们的心灵手巧,大都是通过做针线活体现出来的。七夕时穿针乞巧,自然和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一卷)中记载,七夕宫女们登上高台,各用五彩丝线穿“九尾针”,比赛看谁最先穿完九个针孑L,先穿好的人便是“得巧”,后穿好的人称为“输巧”。明清以后,似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
织女原是天帝之女,怎可到人间与凡人成亲?王母娘娘十分生气,命天神天将下凡抓织女回天宫。牛郎从地里回来不见了织女,万分焦急,他突然想起了老牛的瞩咐,急忙用箩筐挑起一对儿女,披上牛皮出门。不觉顿时身轻如羽,飞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织女,孩子们高兴地直喊妈妈。王母娘娘急了,连忙拔下头上的金替横空一划,眼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一对美满的夫妻被拆散在天河两岸。
到了现代,穿针引线、蒸聪明包子、烙聪明果子、萌聪明芽,还有面塑、剪纸、彩绣等做成的装饰品。也是乞讨技能习俗的延伸。
据说七妹是天上织的专家。在过去,女人们恳求七姐妹教她巧妙的技巧。其实所谓的“求技”不过是“拼技”。
乞讨的方式大多是女孩子做针线活,做些小物品,摆上一些水果。不同地方的*乞讨方式不同,各有各的利益。
乞巧节和七夕节是一个节日吧
乞巧,中国七岁的习俗,是七姐妹生日(七月七日)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一夜(七天八夜),穿新衣的*在院中向织女求智,称为“求智”。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依其说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夜晚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的风俗,包括宫廷中都年年开展这一活动。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