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的汉简有力牧吗(敦煌汉简名词解释)
敦煌出土的汉简有力牧吗
40余枚和佉卢文木简524枚。1906年4月27日至1909年1月,斯坦因完成了第二次中亚考察,根据刊布资料可知,这次考察时他在敦煌掘获的汉简总数在3000余枚。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有关简册的最早记录,让有些研究者认为简册的出现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从殷商到魏晋,近两千年时间里,竹木简牍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之一,学者把这段时期称之为“简牍时代”。
1913年8月至1916年3月,斯坦因第三次考察中亚,重访新疆尼雅、安德悦、米兰和楼兰遗址。从1914年5月起,斯坦因经安西到酒泉,前往黑城遗址(喀拉浩特),除在酒泉敦煌一线汉塞烽隧再次挖掘外,还在黑城地区挖掘了大量西夏、吐蕃、回鹘文文书。
“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等一座座要塞、烽燧紧密相连,成为河西四郡的重要屏障和桥头堡。”韩华告诉记者:“经过几代历史学家们对几万件汉简的整理解读后,一个司马迁、班固也未曾告诉你的汉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居延汉简出自汉代西北边疆要塞驻军遗址,所以其主体多是与军事有关的简牍,而且大都是当年锁在文件柜、档案库里的军事秘密。”
据了解,西北简牍的发现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开始是在清*风雨飘摇、国势衰微的情况下,外国考察家、探险家一批批涌入西北,对大量千年古迹疯狂盗挖,所获文物陆续成了西方列强博物馆的藏品。而敦煌汉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与世人见面的,这里必须要提到的一个人便是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
敦煌汉简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斯坦因便是其中之一。受英国*派遣,他进行了多次中亚考察,发现了大量敦煌卷本和汉晋简牍等文物,并带回英国。随后,他的第二、三次探险活动在敦煌等地汉代烽燧遗址又获得大量汉简,总数3000余枚,称之为“敦煌汉简”,现收藏于英国。
这十几年,许多研究简牍的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推进着甘肃简牍的研究工作。尤其是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以来,不断推进对馆藏简牍的整理出版,成果丰硕。目前,已陆续完成《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甘肃
1971年至1973年间,甘肃省文博部门对甲渠候官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后者出简11000多枚。如果再加上1986年地湾出土的700多枚,两地先后出简15000多枚,是新旧居延汉简总数的一半。
“早期,在国内,罗振玉、王国维出了一本叫《流沙坠简》的著作,收录了斯坦因所获汉简文书。”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告诉记者:“依据简文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类。《流沙坠简》是简牍学的奠基之作,为简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例。所以说,简牍学其实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国内外一流的学者都参与了其中的整理研究工作。”
1972年至1974年,由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当地驻军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对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并在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肩水金关等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共出土了简牍2万余枚,其他文物2300余件。这些汉简被称为居延新简。
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书
甘肃简牍发现的时间早,研究的持续时间也特别长。从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考察发现了敦煌汉简以后,简牍学就成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了。
就这样,1930年4月27日至1931年3月27日,贝格曼在11个月的时间里沿额济纳河流域踏查了南北250公里、东西60公里的范围,发现古遗址410多处,其中在30个地点出土汉简,共出汉简10085枚。这一发现震惊了学术界。
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在这里出土的汉代简牍,后来被人们称为“居延汉简”。居延汉简的内容主要是与军事、政治活动相关的汉代屯戍文书,也有和地方行政及社会、经济相关的其他文书,及少量文献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