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不尚贤原文及翻译)
不尚贤使民不争
同样道理,老子也并不厌弃金玉珠宝这样的难得之货,而是提倡不要故意去夸大其价值:因为金玉珠宝本身就已经足够珍贵了,根本无须再夸大它的价值,这样可以避免人们的偷盗行为。
“不尚贤”并不是不崇尚贤德,而是不要人为地去标榜贤德之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人为地标榜贤德之名,就容易使人们着意去追名逐利,进而会为了名声而弄虚作假,从而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影响。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安民章第三”,从“圣人之治”的角度阐释了如何使人心安定,从而实现“无不治”的境界。虽然本章是图治以安民的角度,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安定心性、健全体魄、追求幸福生活的金科玉律?
所以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去人为地标榜贤德,应该让贤德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引导人们自发地追随、提升,这样才是有利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进步的好事。
老子不尚贤原文及翻译
贤德、智愚本为人天生,崇尚贤德原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当人们从内心自觉生发出对贤德的向往和追随意愿,自然而然地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改进品性,那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如果人为地去推崇贤德之人,盲目对其加以标榜,有了“虚名”的成分,那唤起的就是人们对虚名的追随,为了这个虚名弄虚作假就成为人们认为很正常的事,因之形成的社会风气可想而知。
以稀有珍宝的归属为主题的影视剧不少,影视剧中因为珠宝、名画展出吸引来身手矫健的盗贼的情节也很多,就是因为展品被人们夸张到了“无价之宝”、“价值连城”的程度。而实际上,就算战国时期曾经引起两国纷争的和氏璧,最早出现时也不过被人们当作普通的石头,发现它并将它献宝于楚王的卞和还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人,使*没有争斗;不看重难得珍惜的物品,使*不做偷盗的事情;不显现那些引发欲望的事物,就可以让百姓的心得到安宁。
老子不尚贤的当代意义
本章的政治抱负,个人理解:第一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第二句理解为虚其心,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然实无为之治,则无不可为也。
因而圣人治理国家应是:使百姓的内心达到虚静状态,减少欲望,让百姓的肚子填饱;弱化百姓的志气,强健体魄。若百姓没有欲望没有知识,就让那些贤能的人不敢用主观想法操作百姓。如此便是无为而治,按如此治理则没有不太平的。
不要有攀比之心,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体系所诱惑,不要羡慕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就是“不尚贤”。每个人其实吃不了多少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仔细地算过,如果买书,我就花得多些;如果不买书的话,我一个月连一千块钱都花不完,可能五六百就够了。
真好,实际上我们花不了多少钱,吃不了多少食物,也住不了多少空间。但这种争名夺利的念头,却把我们的心给搞乱了。所以,不要羡慕他们,不要攀比,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了,心也就慢慢地属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