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号什么?(杜甫的三个称号)
杜甫自号什么?
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
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入川。虽然他逃避了战争,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民生和国家大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杜工部集》等著名作品。五年(770)冬,杜甫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自称召陵夜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少陵是指——年长安城南少陵,杜甫故居少陵。“野老头”是杜甫自嘲自己年纪大了,成就不了什么,但又无可奈何。杜甫被称为“诗圣”,仅仅是因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杜甫少年时代先后游历吴越、齐、赵,期间到了洛阳,应该是升官的地方。三十五岁后,先考长安,落后;后来,他把赋献给皇帝,献给贵族。官场失意,见证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杜甫迁居多地。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尊君、尧舜、然后使风俗纯”的宏愿。虽然杜甫生前并不出名,但他的名声却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共保存了大约1500首杜甫的诗,其中大部分收藏于0103010。
杜甫的三个称号
杜甫(712-770),名字很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叶老少陵,与李白并称为“杜丽”。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珙县。要区别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杜丽”,杜甫和李白合称为“大杜丽”,杜甫常被称为“老杜”。
到后来的悲天悯人,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杜甫。中间经历的,是官场上的黑暗,是现实的惆怅,也是战乱带来的痛苦。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十四岁的自己和四十岁的自己,与杜甫又何尝稍有不同呢?
在玄元庙里欣赏到了吴道子画的五圣图。杜甫的眼界开阔之后,文章更加出色。当时的名流崔尚、魏启看到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称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在生活的无奈上,在性格的转变上,在对现实的妥协上,杜甫和我们未尝稍有不同。从来都没有杜甫,或者说,人人都是杜甫。
乾元二年,关中及华州大旱,朝廷拨下来一些可怜的救灾款和救灾粮,还被各级官吏层层盘剥。杜甫对时政彻底失望。
杜甫是诗仙还是诗圣
结果他不懂军事,用人也是频频失误,最终酿成了一次大败,损兵折将。肃宗大怒,将房琯流放。杜甫于是上书为房琯求情,肃宗正在怒气中,干脆一道诏书将杜甫贬去了华州。
杜甫早就听说李白的大名,这次见到本人,一番探讨之下,对李白更为钦佩。第二年,两人再次在齐鲁见面,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率宗室百官仓皇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杜甫听到消息,立刻动身前往灵武,
觉得自己身有大才,是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将来必定能出人头地。在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时,我们并不能认清自己。
下诏全国“通一艺者”入长安参加考试。当权的宰相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他为了媚上,作出一副“野无遗贤”的大戏,以此来吹捧玄宗治下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