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下句幽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老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见面的时候是十分开心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是《论语》开篇的一段话,原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孔子*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茶是入口的东西,需靠我们的味觉去品其滋味,所以培养舌头很重要,这样茶汤入口就能迅速判断出某款茶的大致内质表现如何。而除了味觉,另一个感官同查看全文
0509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我想,凡是经历过中考、高考的人,绝不会同意孔子的说法,即使是像兄弟这样,从小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的人,也不觉得学习是件轻松的让人高兴的事儿。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那书多的都能把人埋起来,学好了,得下多少工夫?即使考个满分,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乐趣?无论有多少朋友自远方来和你一起学习,也不会高兴。孔子是不是在唱高调?
有朋自远方来下句幽默
古人说,读《论语》贵在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用这个办法,为何“人不知而不愠”也不难明白。类似的话孔子说过很多次:
子贡方人,他当时定是正在将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恰巧孔子听见了,就说道:你端木赐就爱和人比个优劣高低,难道你自己就算得上是一个贤人吗?换作是我可没那个闲功夫。言下之意,自己的学问修养尚不能配得上一个“贤”字,哪有时间去“方人”呢?
而知人用人,给你一个官位来为政治民,使你步入士大夫的行列,只有大夫和国君才有这样的权力,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中的“人”多半是指大夫和诸侯这一阶层的人。要不然,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不了解我,我都应该不高兴吗?我能使天下有道、邦有道,而那些鄙夫、老农、老圃和下愚之民,知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犯得着和他们一般见识吗?而且“困而不学”的下愚之民,即使你想让他们“知”,也做不到。
0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方字的本义为并船,引申为放在一起,这个意义今天用的不多,不过也有,如“比方”一词。我们常说“打个比方”,“比方说”,对一事物不理解,举出另一个相似的事物,与之放在一起并列比较,就是在打比方,这里的比和方,都是紧密地挨在一起的意思,用的都是本义。
不亦说乎还是不亦乐呼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是集大成之作,但并非没有错误。清末以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近人考证出《说文解字》中亦有不少疏漏。比如对这个“方”字,许慎的解释就不全面。《说文解字》里所举乃是方字的本义,未做引申。而有的人便不加深思,以为方只有此义,误矣。
但《论语》中出现的“方”有很多含义,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則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里的方均为方向、地方之义。“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方是方法之义。总之,方字有多种解释,为什么“自远方来”中的方就一定用的本义,为一起的意思呢?
本文发于:2015-12-02/作者:然乌乌“只有那些愿意冒险走太远的人,才有可能发现一个人可以走多远。”——T.S.艾略特(©TheBarkleyMarathon查看全文
所以,《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也是排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面。若是自己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却不时地和人比较,看到自己某一方面强过他人就沾沾自喜,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此非君子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