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有朋自远方来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学、学问”并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指在生活中践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即便一个人大字不识,但是通晓做人做事之理,也是够格称得上“有学问”的,这与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人的*世界里,“乐”有很多层次和境界,此处对应于明代陈眉公所说:“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一日是两日。如何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学问之小,小至读书撰文、吟诗作对,在狭义范畴的学习、读书过程中要温故而知新,才能将所学融会贯通、建立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
做学问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业,孔子一生教书育人,对后世影响巨大,但是他的生活很清苦、寂寞,一生颠沛流离,试问当时的君主、诸侯、百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
有朋自远方来是什么意思
同时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一个“习”字,可以理解为对学问的“温习、回顾”,也可以解释为对知识和理论的“实践、推敲、体会”。
学问之大,大至做人做事、*气质、人*想、宇宙演变与生命智慧,再高远的志向,也要放在生活中去体会、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面对这样的境遇,一位真正的君子该如何应对呢?那就是“不愠”,不怨天尤人、不患得患失,泰然处之。无论别人是否理解或认同,自己依旧坚守着内心远大的理想主义和抱负,并一点一滴地放在生活中实践,甚至会因此而升起更大的同理心、慈悲心,用更开阔的胸怀去关注别人和社会,这不就是君子所为吗?
儒家思想就像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尤其是现代人,喝多了洋墨水,吃惯了各种道德良知不足之人炮制的快餐文化,每天吃点孔孟的粮食,治治自己的坏脾性,调理粗鄙不堪的*肠胃,是很有必要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解释
无论做学问、做事、做企业还是做人都需要经常实践、体会、总结,体会学习的乐趣。有知己出现在时空遥远处,是一大幸事,就算一辈子无人理解,也不怨天尤人、患得患失,这就是君子的气度。
上述三句话共同贯穿的还有一个“乐”字,这里的“乐”有学而时习、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有觅得知己的欣慰与感恩,还有不被世人理解也要自得其乐的超然境界。
比如孔子与司马迁,后者在写《史记》时,将孔子列入“世家”,世家本是记录诸侯、大臣,但孔子不是诸侯也被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他的推崇与尊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有万世之功,被列入世家也是当之无愧。
孔子和司马迁算是跨越时空的神交、知己了,这个“远”岂是时间尺度可衡量?能有知己如此,孔子应该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