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历史致远未来(精益求精致远未来)
探源历史致远未来
深入了解历史,方能致远未来。2022年底,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首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邀请国内考古“大家”齐聚湾区,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最前沿研究成果,穿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开的“时空通道”,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凝聚起跨越发展的共识和力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定将从探源历史中激活新征程的前进动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其起源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国内第一个以‘探源工程’为主题的讲座,足见宝安对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视。”11月1日下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德国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一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莅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七期,为市民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多年来的主要成果和启示。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本次讲座,引来线上3.3万人次关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厘清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脉络,以一大批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20多年间,20多个学科、数十个单位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提出了文明定义以及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上,南京博物院将持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江苏实践”,为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图景贡献南京博物院的智慧力量。
精益求精致远未来
月6日上午,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主办,南京博物院承办的南京博物院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所长郑冬青和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乘务长熊海婧分别代表南京博物院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南博蓝”青年志愿者发言。
近年来,南京博物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平台,在对话中不断擦亮“水韵江苏”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省文化和旅游厅*组*、*杨志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刘洋的共同见证下,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罗伯特·明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博物馆林梦,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小泉惠英签署国际博物馆合作备忘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为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经验赋能增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围绕“传承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分别作主旨发言。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几字弯”里的青铜文明》《古河道上的“红柳湖”》《千年关隘鸡鹿塞》《丰州故城映白塔》《盛乐长歌》《贺兰山下居延泽》《北疆文旅·黄河万古流》用12个版面旁征博引,宏大叙事。从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明曙光开始,深入挖掘梳理人类文明在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轨迹,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为内蒙古黄河流域系统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图谱。
从历史走向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从西辽河到白洋淀:探寻黄金面具下的千年史迹》一文,从位于西辽河流域的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挖掘出土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直接延伸到了中原地区的白沟,作者把“澶渊之盟”的签订开启了宋辽之间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作为主线,通过描述榷场见证宋辽时代边贸的繁荣,引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加强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意义重大这一主题。
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已经有了以种植粟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此后的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一系列被考古学界命名而备受瞩目的史前文化相继发现,先民叩石垦壤、刀耕火种,沿着西辽河大小川流播撒着文明之光。
黄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的辛勤劳作,造就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文化多元一体、共融共生的地域特色。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之河,更是一条沉淀着民族记忆、民族*的“文化之河”。
内蒙古黄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印记》用翔实的资料揭示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无疑也是“满天星斗”中耀眼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