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首诗(只缘身在此山中下一句)
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首诗
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縁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赏析:此句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以理入诗典型代表。这首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已经成为了一句经典的哲理名言,被广泛引用在各个领域。它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自身的角度和情感所迷惑,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世界,认识事物的真相。
《题西林壁》中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号称是庐山北山第一寺。
只缘身在此山中下一句
宋诗与唐诗相比,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以理入诗。在宋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对“理”的理解和体悟。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之中,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种以理入诗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宋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事物,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受到自身的局限和角度的束缚。只有跳出这个局限,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种哲理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自身的角度和情感所迷惑,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世界,认识事物的真相。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直接概括了庐山的景色,描绘了山岭连绵、峰峦起伏、巍峨壮丽的特点,并提到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能够更好地了解庐山的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本诗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本诗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真面目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是李白游庐山时所写。这首诗是属于很有哲理。对我们现在都会有启发。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思考。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本来面目和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