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翻译(小儿垂钓原文及解释)
小儿垂钓翻译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先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浮萍是什么?大家看一下插图。学生认识到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我借此提出问题:“浮萍”两个字都是三点水,但结构有何不同?“撑小艇”的“撑”是什么意思?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钓鱼就是一种静心的功夫。“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垂钓时需要心情平静,环境宁静。*、静养中还可“冥思遐想”,是松弛思想的一种运动体操。冥想时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想像绮丽的风光、美妙的鸟语、灿烂的星光、壮丽的山川等等这些对健脑提神大有好处。静则养心,乐则开怀。
小儿垂钓原文及解释
先说形静。首先是安静,即垂钓周边的环境不得大声喧哗或有其他嘈杂的声音。声音过大或嘈杂固然会干扰鱼来觅食上饵,更重要的是搅乱了垂钓者的神志,使其心躁不宁、神虚精散,不能专注潜心。
首两句叙垂钓实况:“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前句表明钓者稳坐钓台居高临下;后句把垂纶入水激起波纹,以钓线为圆心层层荡开的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这是以动写静,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既是月夜垂钓的逼真写照,又暗示出佛家禅定的最佳境界,钓境与禅境密合无间。
我借此让学*解稚子的含义。通过疏通古诗的语言,学生对整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两个小儿的形象:一个撑小艇,年龄不大,但挺有蛮力,敢撑船;一个学垂纶,不是大人,但挺有耐心,会钓鱼。
庄子说过“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身的。上面的对话就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庄子是主张*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因此他拒绝了权势的媒聘,一心想他的《逍遥游》了。
古语云,因文见义,因义明文。想要把文章读透,就必须从外到内,悟得内在精髓。尤其是古诗,理解诗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学生进入诗境,才算是读懂了古诗。基于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走进诗境,体味诗境,身临其境,回到小儿的状态,做一回偷采白莲的小娃,学垂纶的蓬头稚子。
小儿垂钓的诗意和注释
后两句写垂钓结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水寒而钓鱼无获,然而钓者却另有所获。上句的“静”字和下句的“空”字是全诗的诗眼,言在此而意在彼。禅宗认为,宇宙万物“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无实体,修炼者*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即可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满船空载月明归”不正反映了参禅者对“禅定”的潜心领悟吗?
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儿童的喜好就是玩,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和诗中的小儿那样淘气、天真,那么古诗教学就不再是背诵、默写那么乏味枯燥了,而是一个放飞童心的世界,一个有关童年的梦境。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清代曹庭栋云:“养静为摄生首务”,足见传统养生对静的重视。在垂钓过程中包括“形静”和“心静”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