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马革裹尸幸也)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革裹尸幸也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典故,秦朝时期的成语故事及典故,汉代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相关介绍,东汉王朝定洛阳,与西汉一起被称为汉朝,所以历史存在感不是很强。但在河南、*,有着众多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开国功臣们相关的典故让人耳熟能详。刘秀厚待功臣也为后人称道。东汉明帝刘庄将东汉的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乱成一锅粥,各地豪杰纷纷招兵买马,网罗人才,马援作为当时已经是军政两界的知名人物了,最后因能力超群有幸被刘秀收编招至麾下,屡立战功,而他”铸铜交趾”与霍去病窦车骑”勒石焉然”是很多军人的梦寐功勋,是大汉族民众心中的军神。
长大后当了扶风郡督邮,在一次押解犯人赴长安途中,因不忍犯人受刑,就私自把犯人放掉,自己逃到北地避祸,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他便安心搞起了农牧业,不几年就有了牛羊数千头、粮食几万担。
唐王勃因此写出了“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千古名句;李益的“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更足家喻户晓。
但他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就把财产、牛羊都分给了他的兄弟和朋友,他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个守财奴,太没意思了。
草木皆兵典故
他在62岁的时候还想*征战,光武帝刘秀考虑他已经是老人了,不想让他出征,马援就当面向刘秀请战,还在刘秀面前披坚执锐,策马飞奔,秀了一场廉颇不服老的壮美矫健”的马上*秀”!刘秀当时惊讶的赞叹,钁铄哉是翁也!惊为天将下凡,因此同意让马援带兵出征。
在马援62岁那年,北方匈奴犯界,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退敌之策,但大家都相顾无策,低头不语,这时马援请缨出战,可皇帝不忍心让这位年事已高的老将再上战埸,但马援坚决要去,他说,臣虽年迈,筋骨还强健,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死后用马皮裹着尸体而还,怎能在国家危难之际苟且偷生的活着。
而毛泽东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仅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评价,更显示了一代伟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