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什么时候入伏(三伏天和公伏的区别)
今年什么时候入伏
中伏,是三伏中最长的一个伏天,处在大暑节气附近。民间一直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小暑已经很热了,大暑比小暑还要热。
进入初伏,还不算最热的时候,只能说是闷热的前奏曲。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将进入雷暴比较多的时节,高温、潮湿、多雨,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不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意思是,如果小暑比较热,那大暑就要凉快一些。换句话说,如果初伏比较热,那中伏就没那么热了。
末伏,是三伏中的最后一伏,又被叫做纸老虎,处在立秋节气附近。因为处在夏秋交替之时,末伏期间的气候十分不稳定,早晚比较凉,中午比较热,温差较大。
三伏天和公伏的区别
老祖宗常言,顺时而食,不时不食,吃东西要根据时节特点来调整,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让身体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中。
进入末伏后,要注意防秋燥,多喝水,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饮食上要加强营养,适量吃一些肉食,来弥补夏季食欲不振带来的营养亏损。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初伏吃饺子的讲究。天气炎热,人的食欲会受影响,吃饺子可以开胃解馋,还能图个吉祥如意的好寓意。
为了缓解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各种解暑的食物,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和视野里,包括各种凉茶、凉面等等。
三伏天的炎阳之气
初伏,又叫头伏,是三伏中的第一伏,处在小暑节气的附近,具体的日期,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一直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的前一天。
2023年入伏是从7月11日开始。入伏也叫初伏,是三伏天的第一个阶段。入伏时间是根据夏至时间推算的,俗语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说,按照干支纪日法,从夏至日开始数三个干支纪日日期中带有庚字,然后就要开始数伏、入伏了。
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时候出门或是大量的运动,尤其中午下午。这样身体水分的流失太快了,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就非常危险了。
三伏天是*高发期,尤其是长时间吹空调或者电风扇,*打开一冷一热,很快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建议不要长时间在低温下滞留,尤其不要突然改变冷热环境,出汗时千万不要对着空调或风扇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