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是几月几日(夏至是固定的日期吗)
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2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祭祖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渐渐也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1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等,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度;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真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首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真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真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同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节气。夏至,最早在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春秋时代就已确立了。科学地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那天,在*的汕头,白天是13小时30分;在南京,白天是14小时12分;在*,白天是15小时,而在我国东北*省的爱珲,白天长达16小时18分。而到了冬至节气,在汕头白天是10小时36分,南京的白天是10小时,*是9小时16分,而在爱珲白天只有8小时。
在北半球,越往北方白天的时间越长;《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固定的日期吗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
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到了,女人们开始互相赠送自己做的扇子,买的胭脂之类的小礼物,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散去体内的热气,可以防生痱子。
夏至到底是21还是22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孔古人云:“夏至杨梅满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