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一鼓作气主要内容30字)
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成语出自《左传》,现在多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击鼓三次之后再出击?曹刿回答说:打仗主要靠士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下降;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已经耗尽了。而我们在他们士气耗尽的时候出击自然就能获得胜利。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齐国的军队士气高昂,鲁国的军队则相对较弱。在战争开始前鲁国的将领曹刿向鲁庄公建议,在齐军击鼓三次之后再出击。鲁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在齐军第一次击鼓时鲁军没有出击,齐军第二次击鼓时鲁军还是没有出击,齐军第三次击鼓时鲁军突然出击打得齐军措手不及,最终获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主要内容30字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二,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要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50字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出兵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对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
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奋勇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战争打完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