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数量变化(中国历年人口数量一览表)
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力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一方面,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势必造成劳动力供给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出生率持续低迷,将会导致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同时也会将*从生育中相对解脱出来,提高了劳动参与率。
,老年人口收入水平低,储蓄倾向也较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总抚养比持续上升,社会消费性支出增多,平均储蓄倾向下降。而人口基数和劳动力人口的相对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势必降低社会的供养能力,加剧国家财政负担,从而造成储蓄能力的相对减弱。投资依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储蓄率,人口负增长通过改变社会的储蓄倾向和储蓄能力影响投资,进而影响资本投入
规模开始进入负增长人口峰值为14.13亿,预计2035年降至13.80亿、2050年降至12.98亿。受人口负增长惯性的长期累积影响,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近期慢、远期快的态势。
以老年人口占比为例,受年轻人口流失影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速攀升,2030年农村的老年抚养比有可能达到79.9,远高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年轻人口流失严重的省市自治区也将面临更高的老年抚养比。
育龄*规模变动是影响出生人口变动态势的基础性因素。“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规模已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40万)。“十四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育龄*规模开始加速下降,从2021年的1.34亿降至2025年的1.12亿,年均减少540万人,2029年至2038年在波动中有所增加,2038年为1.20亿,此后继续下降,2050年为0.82亿左右。
中国历年人口数量一览表
本文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0人*成员、*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第四届中国老龄峰会社会上的发言,文章来源于“老龄与未来”微信公众号。
,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顶层设计与政策框架应纳入国家战略体系的整体安排,更加注重其操作的中长期时间表与路径图。
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随着我国生育环境的改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生育水平可能在“十五五时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预计我国总和生育率“十四五”时期在超低水平波动,中长期趋势可能回归到终身生育水平。
,一是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劳动成本增加,会催生节约劳动的技术追求,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影响企业和发明家的预期,造成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人口规模减少,税收减少,进而影响*在国立技术创新方面的转移支付。
。积极落实劳动力、人口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自主流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空间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人口素质提升、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1949以来中国人口曲线
年全国人口总量为141212万人,2021年仅增长48万人为141260万人,已经进入零增长区间,2022年我国
。积极构建以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生育支持基本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规范整合生育津贴。鼓励和支持普惠型托育服务,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对儿童照料、养育及教育进行战略性投入。持续推进多领域社会性别平等,探索建立我国父母共享的育儿假制度,推进弹性休假或移动办公制度,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婴幼儿照料责任。
、低生育率、青年和*发展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加快启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加大对人口发展项目的支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人口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经贸合作形成新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
总之,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有正有负,我们如何看待,如何用政策的约束推动正面因素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总量及内部构成的转变势必将作为一种内生性因素影响要素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将人口负增长视为一个变量系统,通过人口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作用于决定经济增长的内部要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