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砚台年代(日本赤间砚好坏区分)
如何鉴别砚台年代
首先,看石色。用绒布蘸水在砚池上轻轻擦拭,沉积的墨锈被抹去,露出原石的三种石色。紫色、绿色和白色,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彩斑斓;歙砚大体呈黑色、墨绿色,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洮河砚呈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总体呈*和土*。
不乏--「研史」常见不乏二字,如「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又如「古墨无泡,胶力尽也,(磨)既不热,良久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而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由此可知「乏」字有疲乏、变弱之意。「发墨不乏」,是说某砚很发墨,使用很久,不会减退,依旧很发墨。
墨锈--砚着墨久存不洗,好比铁锈(锈),入水久浸不浮者,称为墨锈(或绣),古砚池边、墨迹斑驳,为古砚特证一。同义有墨渍、墨花。
拒墨--谓砚在磨墨时,墨锭在砚上滑走,久不见墨汁,墨汁油滑而难定着砚上,此现象多为砚面有油尘,或经人手多次抚摩的结果。新砚经过涂腊,用时未将腊除去,也有此现象。滑墨、走墨为同义语。
眼砚--特别指端溪石砚中有石眼者,较为名贵,石眼有优劣,名贵程度亦异,端砚有眼及青花者大多为一级砚,而一级端砚,也有无眼者。市上有以异色石嵌入砚中,冒充石眼者,不可不知。
日本赤间砚好坏区分
铭砚--指砚背刻有文人雅士之铭文,对砚之品赏及收藏者叙述之类,识者以为古砚伪铭甚多,真正好的名砚,均不愿轻刻铭。
藏砚--优良古砚,不可随便用报纸包,宜用褪光漆木甲贮藏,木材宜用紫檀或花梨,因为纸燥、吸水,不能保时石砚的滋润,漆匣加盖,护砚防尘,使用暂贮均便
发墨--砚的品级,发墨为主要条件之一,一般人却将墨快浓,误为发墨好,或称易发墨。正确的说,发墨不是易磨,而是指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洗砚时「泮然立尽」,也就是说,石性坚润者,能发起墨汁,也不滞结在砚上的意思。古人认为易磨为「下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端溪水坑所出之佳石,下墨、发墨两者兼备,故极名贵。
锋铓--指磨砚处石质粒子的锐利程度,与粗细之意不同,锋铓强者,容易使墨汁变浓,但不伤笔,(石粗者伤笔),好砚久用后锋铓减弱,磨成墨汁慢,必须用乳石、柔石或柳炭条研磨,使砚面变锐,增加锋铓。
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在使用时的特殊用语,对一个初研究砚的人,均必须先加以熟记,如此才会对有些必要的*叙述,易于了解。
怎么看砚台值不值钱
不渗--是墨汁不渗透入砚中,渗则容易使墨汁变浓且快干,石砚大多不渗,而澄泥砚或水坑软石做的砚,则有「渗」的现象。
着墨实用的砚,用毕要常洗涤,不留宿墨。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宣城施润章「砚林拾遗」说:「余友有癖砚者,每晨洗面水移注木盆,涤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欠有光,俗所名『包浆』也。忌柬帖纸拭,能伤砚锋」。
用砚--墨在砚上研磨时,可打圈回转,亦可如拉锯状前后研磨(*人多用此,中国人则否),要注意的是,墨要笔直立压在砚上,手要重按轻转、缓慢移动,古人以为十二、三岁的女孩磨砚最佳,柔而不疾,发墨生光。如自行磨墨,则在缓缓磨墨时可养气、稳定情绪,亦可先使用臂手项松活,写字或作画当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