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松年龄多大(张学松现任妻子照片)
张学松年龄多大
赫晓东的研究方向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SHS);高速飞行器新一代耐久性热防防结构和材料;特种复合材料轻质高压容器设计、制备及智能监测研究;高效隔热材料与磁性材料。2013年1月18日,获2012年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焦宗夏,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责任教授,自动化学院院长。
陈学东,1963年4月出生,江苏姜堰人,留日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李春明(LiChunming),男,汉族,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3月出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博士研究生,*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现任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工程师。
宋保维,1963年7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委副*,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武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奖舰船专业评委会委员。
张学松现任妻子照片
年,宋保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后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原航海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2013年5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2015年4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委*、副校长。2023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委副*。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一直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与设计工作。《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年11月3日,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工程建设技术奖。2021年6月2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中国航空事业创建70周年航空报国功勋奖、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李春明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李春明入选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1年4月,李春明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2年5月30日,李春明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东,男,1967年6月出生,师从龙乐豪院士,CZ-5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工作,历任总体部副主任、型号副总师、副总指挥等职务,是国防科技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张学松个人简历
王海福在“十五”期间,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973”专题研究项目1项(项目编号51309),二炮重点预研项目2项,总装一般预研项目2项。“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包括总装重点创新(探索一代)项目1项(项目编号7130619),二炮重点预研项目1项,兵科院预研项目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15篇,出版国家级教材一部等。
王海福1985年考入*理工大学,1996年获弹药战斗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21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家华,男,汉族,1946年4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
刘永泉,男,1963年6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副所长。
刘永泉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2016年度国防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以及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基础研究的领军人物。2023年,荣获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