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的故事(兔儿爷原文阅读)
兔儿爷的故事
杂文。初载1938年10月30日《弹花》第2卷第1期。初收《老舍幽默文集》。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4卷。文章首先介绍*的兔儿爷这种属于中秋节的民间小玩艺,由日寇在北平焚书却让街上摆满兔儿爷转而论及傀儡的作用,抨击了当时为日寇粉饰太平的汉*们。
兔儿爷寓意平安和吉祥。“兔儿爷”又称“兔子王”,是过去*、山东等地民间过中秋节时供奉的一种神偶。传说,兔儿爷能够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在明代时,老*人就已经有了自家请兔儿爷供奉,以及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旁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另外,济南府也有一种“兔爷”,外形、制作和*的兔爷相仿,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济南的兔爷是会动的,脑袋和身体连接地方内部有一根弹簧,摇头晃脑的更加可爱。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儿爷原文阅读
兔儿神是一位中国传说中的神祇,相传曾降临济南府用仙药医治百姓。通常专司人间男性与男性间的感情,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枚的《子不语'卷十九'兔儿神》。
清代初年,有一位年轻的巡按御史,被派到福建去。当地一位名叫胡天保的人,很喜欢这位巡按御史的美貌,每次巡按御史升堂,一定偷偷窥视他。巡按御史巡至别的地方,胡天保也跟著去,后来他甚至还会在厕所偷窥巡按御史的臀部。巡按御史问他,他刚开始不肯说,后来被刑求之后才说:“实见大人美貌,心不能忘。明知天上桂岂为凡鸟所集,然神魂飘荡,不觉无礼至此。”巡按御史大怒,将他杀死。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福建本有聘男子为契弟的风俗,乡里间人听到这段托梦之语,争相集资建庙。后来,只要有男求男而不可得者,都去求祷兔爷。
过了一个月,胡天保托梦给乡亲,说:“我以非礼之心,干犯贵人,死固当然。毕竟是一片爱心,一时痴想,与寻常害人者不同,冥间官吏俱笑我、揶揄我,无怒我者。今阴官封我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之事,可为我立庙招香火。”
兔儿爷的寓意和象征
爷,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
老翁领着他进入一个菜市场,看到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妇人,抱着个小女孩蹒跚而来。其指着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娘子。”韦固生气地说:“若我知书达理之人,岂能娶乡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儿,不如杀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是赤绳系足的了,岂可逆转?”言毕飘然而去。
那么,姻缘是由谁来决定的呢?民间一说是由“女娲娘娘”,认为女娲捏土成人,有男有女,成双成对,从出生之时起就已经有了定数。
次日四更天时,韦固就匆匆起床赶往龙兴寺,张姓客人还没有到,倒见一须发银白的老翁坐在台阶上,倚着布袋对月翻书。他踅过去窥看,却一字不识,便对老翁说:“小生熟读经书,怎么一字不识?”老人笑笑说:“此非人间凡书,你如何识得?上面所载,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