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韬光养晦最准确的解释)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而“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其表达了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niè)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韬光养晦最准确的解释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198查询网(198018.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韬光养晦源自《孙子兵法·兵势篇》:“韬者,伏也,光者,出也;韬者,得势也,光者,失势也。”意思是说,在战争中,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通过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才华,等待时机,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的。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将“韬光养晦”拆分成三个部分来记忆,韬(隐藏)、光(展示)、晦(等待)。通过联想,想象一个人在暗处隐藏自己的光芒,等待时机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很高的才华,但却不愿意展示出来,而是选择保持低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采取低调、谨慎的策略,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实力。
故事起源(StoryOrigin):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孙子兵法》中,是孙子对于战争策略的精辟总结。在战争中,隐藏实力、等待时机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取得胜利。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除了韬光养晦,还有许多与隐藏、等待相关的成语,如“躲闪不前”、“待机而动”等。学习这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藏和等待的策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