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僧人不沾荤腥(和尚不沾荤腥怎么说)
古时候僧人不沾荤腥
古代僧人不沾荤腥荤最初指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腥”才是指肉类。原指气味荤腥一词出自白居易《斋戒》一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荤腥”中的“荤(hun)”最早念Xun。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按佛制讲,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给的。为了有利于修定,也为了减少居士的负担,僧人实行过午不食,目前(2013年)只有一些老僧还遵守着这种习惯。在寺院中,僧人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佛教戒律中,有不饮酒之戒,也有不杀生之戒。汉族僧人信奉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五台山汉族僧人,是坚持不饮酒和不食肉的,但蒙族和藏族僧人仍有食肉的习惯。
鸠摩罗什(344-413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和尚不沾荤腥怎么说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除开饮食结构的原因,寺庙当中的僧人大多呈肥胖,也和他们的作息习惯以及休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和尚都重在修心,在修体上也仅仅只追求身体康健,除了完成日常事务之外,额外的锻炼不会特别多,久而久之,身体内的脂肪越来越多,就发福了。
在健康管理学中,各类食物都有热量,同样的菜中所加的食用油含量不同也对热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样的食品,油炸和非油炸热量相差会很大。如果我们看一下和尚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就会发现,虽然都是素菜,但是有丰厚的油水。复杂的烹饪工艺也会使得其中的热量特别高,当每天的热量摄入较高时,多余的能量就会囤积为脂肪,身材也会逐渐变得肥胖起来。
吃不了荤腥
其实不光是僧人,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生活当中肥胖人群占比也变得越来越高。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应当助剂控制饮食的摄入量,避免因为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食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如果对寺庙比较了解的朋友会知道,除了在寺庙特殊祭祀的日子里,需要照看香客并频繁清扫之外。平时的寺庙工作量并不是特别大,空余时间也比较多,除了打坐修行之外,更多的时间变成了拿着手机,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变得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僧人们变得肥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