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哪首诗(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哪首诗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苏轼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苏轼早期的作品。1064年十二月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做下了这首留别诗(一说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即1062)。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荷花已经枯萎,菊花也只剩残枝,可那又如何呢?一年的好景终究会在经历了严寒酷暑的某一天,不辜负我们的初心,五彩斑斓的映入我们的眼帘。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一群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什么
苏轼的诗大多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此时他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故而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此诗便是其中一首。
如果说西湖的景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它的千古流传之名,必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渲染。苏轼的这首词,也给西湖的美,平添了一抹文学的色彩。西湖与西施,何为淡妆,何又为浓妆?就彷如是“晴好”还是“雨奇”更得人青睐,怕是各有所长总相宜罢。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翠绿的柳枝也透露出浓郁的春色,团团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飘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却也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那么的透彻与清明。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哪首诗
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大文豪苏轼洋洋洒洒的一生,留给了世人二千七百多首诗词。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所以,他的诗词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品读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庐山,侧看庐山,它的绵延逶迤,奇峰突起各有不同。远看庐山,近看庐山,它的郁郁葱葱,巍峨气势又不相同。原来,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