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夺:改变,换;志:(某人的)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1)孔子学术是时代的结果,时移世易,孔子学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后人僵化的使用孔子学术,也怪孔子咯?(2)董仲舒、许衡等人,前赴后继的修改孔子学说,这能怪孔子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对中国人影响很大。此话意思是,军队的主帅职务,皇帝一封诏书就可以夺去;但是,一个男子汉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孔子这句话很有积极意义,就是告诉大丈夫,立志的重要性。只要有了坚强的志向,那么即便能夺帅的皇帝也夺不去!所以,古代很多硬骨头,威胁利诱就在眼前,却依然不动如泰山!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大家都懂,就不再多说了。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看起来很“哲学化”,但却充满了“谋略”。这是孔子告诫人们要未雨绸缪,不要只看到眼前之事,而不考虑将来,不做超前一些的准备,必然会有“近忧”。古往今来证明了这一点,做事不超前一些考虑,未来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
这句话说的中心思想是“华夷之辨”,意思是:夷狄虽然有国君,但却没有礼义,中国虽然偶尔没有国君,但却有周公共和之年,礼义并没有废除。套用在元清时期,孔子意思是夷狄即便有皇帝,也不懂礼义。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孔子讲究华夷之辨,可没有允许大家做汉*,至于后世读书人做汉*,能怪孔子吗?
谈及中国古今屈辱,很多人将之推到孔子身上,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术,才导致了汉*横行,才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保守等等。比如,不少清史专家就认为,近代中国落后,应该归咎于孔子学术,而不是清朝自身施政失误。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也充满了正能量。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感到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道德的人,也会相伴相随,激励有世人“向善”,不要害怕一时的孤单。其实,在汉朝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即“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有道德的人不孤单,忠义之士也随处可见。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当然,人们习惯性的忘掉了后面半句,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连起来就很正能量了,意思很明确:三个人中,必然有一个人能做你“师父”,正确的要学习,不正确的要改正。其实,人类也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之中,才得以进步发展到今天!
三军不可夺帅的夺是什么意思
所以,将责任推到孔子身上,显然只是想找一个“替罪羊”而已!客观的说,孔子一些学说属于糟粕,但更多的却是经典,至今还有价值。尤其是以下最经典的六句话,历经2500年也不过时,至今仍是真理!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很浅显,但却塑造了中国的待人之道,即:自己都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可以说,孔子这句话非常重要,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的待人准则上,还体现在国际关系上。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有一个孔子思想的重点,即:“恕”!
不是的,成语要语义表达完整,你这举例直接就截取了前半句的几个字,后半句都被你摒弃了。完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已经成为了一句谚语,引用的时候至多省略末尾语气词“也”,其他部分可不能省略。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的影响和帮助下,爱国将领()和方振武于1933年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