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子和妈妈的信息(陪读妈妈)
关于儿子和妈妈的信息
丛淑丽看着记者发回的视频表示,“走失13年,回到家的张开开终于可以开心地做一个孩子了。”丛淑丽说,看到寻亲成功亲人相见的画面,这是她从事这份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也是她工作的动力源。丛淑丽告诉记者,在寻亲这条路上,他们一直在努力,2023年1月至今,他们已经发布寻亲公告18条,发布今日头条4条,通过日常询问、户籍地协查、人脸比对等方法共帮助17名走失人员成功寻亲。
得知张开开要回家,张开开的母亲准备好冬衣、收拾好床铺、烧好热炕后,提前来到车辆往来的大路上,等待着张开开的归来。她站在路口的墙边,时而望眼欲穿,时而泪流满面,内心满是对儿子13年的思念。这是斩不断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母爱。
杨明春的*也嫁在本村,她得到消息后也赶过来了。“真不容易,圆了孩子*的梦,亲戚们都可高兴了。”杨明春的*拉着张开开的手,让他称呼自己“姑姑”。“你们就放心吧,明春这个人没问题,他一定能照顾好俺们这个大侄子的。”杨明春的*笑着说。
“听到找到孩子的消息后,我就和老伴一起在院子里新建了一间南屋,盘上了热炕。”杨明春说,他一辈子务农,农闲时候就跟着建筑队打工,会泥瓦匠的手艺,所以建一间房子对他来说不难,老两口用了一周时间把房子建了起来,迎接儿子回家。
21日下午,记者提前来到了张开开的家中,看得出刘女士显得有些着急,一边搓着手,一边不停地问老伴,儿子还有多久才能到。在得知儿子和陪护的工作人员一行已经下了高速公路的消息,刘女士似乎再也等不下去,抓起给儿子新买的棉服就冲了出去。此时室外的温度已经低于零下10摄氏度,记者建议刘女士在家里等,可她一边摆手一边说自己不冷,一直走到了村口的公路上,站在那里向车来的方向眺望。
陪读妈妈
刘女士忙前忙后下饺子的时候,杨明春就带着张开开在家里“参观”,告诉他这是他的房间,门厅里给电动三轮车充电的电源插座千万不要碰,大门的门锁怎么开关“我虽然是孩子继父,但肯定会好好对他的,后半辈子有我吃的就不能亏欠孩子的。”杨明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很郑重。他说,目前他家的核心就是妻子和儿子,他会带着儿子去看病,如果有*的可能,一定不会放弃。
看到儿子身上穿着全新的棉衣,还有他比走失时胖了不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照顾儿子的好心人。“看面相知道儿子这几年没有受苦,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所以特别感谢大家,也特别感谢那些帮儿子找到家的好心人。”刘女士告诉记者。
在当地方言中,对伯母的称呼是“大娘”。“我是你大娘,记着我,见我要叫大娘。”杨明春的嫂子亲昵地握着张开开的手,耐心教着这个新来的大侄子,还给他介绍着其他亲戚的称呼。
虽然张开开有*残疾,但如果只看表面,也是个*小伙。“这孩子长得很俊,以后说不定也能讨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杨明春的嫂子说,杨明春家虽然在农村,但也不是特别困难的家庭,杨明春的人品特别好,在四邻八舍名声也好,亲朋好友都会主动帮忙给孩子物色合适的对象,如果对方愿意,那就是喜上加喜。
“找到了很不容易,我也等于多了个儿子,虽然他要称呼我叔叔,但和亲儿子没什么两样。”张开开的继父杨明春说,当年孩子母亲嫁过来的时候,他知道她有个走失的儿子,当时也和孩子母亲承诺过,假如有一天找到了孩子,一定会当成亲生的对待,所以,在迁妻子户口的时候,也把孩子的户口一起迁了过来,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认可了这个“消失”的孩子。
儿子
丛淑丽工作的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是最早接收张开开的机构,在寻亲未果的时候,也正是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张开开办理了落户手续,帮他住进了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在那里的十年间张开开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从2013年接收张开开后,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从来没有放弃对他家人的寻找,从DNA比对到最新的人脸大数据比对,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在一次次的寻找之后,终于换回了母子相见。
寻亲路上,张开开的母亲没有放弃,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母子俩在家门口相拥,一起回家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拍下全家福,这样的结局不但抚慰了张开开母亲的内心,也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杨明春是个淳朴的山东汉子,有着沂蒙山人的优良传统,待人接物也很真诚。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成年孩子对继父一般不称呼爸爸,多是称呼“叔叔”,这也源于一般成年孩子不会改姓。对于“叔叔”这个称呼, 杨明春也没觉得委屈,他说,“只要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怎么样都好。”
孩子到家了,剩下的手续等工作都要杨明春和刘女士忙前忙后了,和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办理交接手续,都是杨明春签的字。杨明春还认真咨询了怎么给孩子申请办理低保、申请残疾保障等手续。“孩子妈妈不识字,这些事情就委托我处理。”杨明春说。从杨明春夫妻的言语叙述里,他们虽是半路夫妻,但在一起生活的这几年互相都很认可,并且有了很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