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绰判官 (唐)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的词作。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
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深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
这首诗很快被御史中臣赵挺之的公子,身为太学士的赵明诚读到了,他一气读完,仰慕作者才华如滔滔江水,一心见到作者本人。闻知作者是一个小妹妹,还未娶妻的赵明诚特别高兴。赵明诚找了一个拜访李格非的理由,借机来到李府,见到了才华横溢、气质如兰的李清照,开启了他和李清照之间一段爱情佳话。
如今,我们品读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诗词,就像品味不同口感的酒,有的淡如青梅,有的浓厚甘冽,有的清欢闲愁,其中的柳暗花明,酸甜苦辣,在各自不同的人生境况下,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口感。
李格非异常兴奋,他没想到十多岁的女儿竟对国家、对历史有这样的见地,这首诗遣词造句有力工整,诗中的“荔枝”、“尧功舜德”、“山崖”、“子仪光弼”、“夏商有鉴”、“简策汗青”等典故,如数家珍,并不刻意用典,仅仅点到而止,就把自己的爱国之情一一抒发出来。
寄扬州绰判官 (唐)杜牧
诗中还对张耒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李清照诗中是这样写的:“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诗的结尾说:“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意思是,你们不能只看到唐朝的中兴,而不管宋朝的奢靡啊。小小年纪的李清照“借古讽今”,敢说真话,深得韩愈、苏轼的真传。
李清照借笔抒情,不论走到哪儿,心中始终有一片诗意栖居地,欢乐与烦恼,幸福与坎坷,都是她笔下的文字,是她将人生不同境遇之下的情感与心境流淌出来的涓涓清流。
李格非特意为女儿的诗作加上了诗题《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送给了京城的诗友,不久李清照的诗作便在京城流传开来。一时间轰动诗坛。
作家木心先生曾在文学课上这样评价李清照:“诚然如斯,不论是从某一阶段的横切面去看,还是纵观李清照的整个人生,这位千古才女的所经所历好像都被命运安排得恰到好处。”
靖国元年,也就是1101年,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和十八岁的李清照喜结连理。赵明诚喜爱金石书画,每每访求到好的作品,二人一起赏玩,李清照写了佳作,第一个给赵明诚看,赵明诚在妻子的诗词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内心丰盈美丽的女子,二人*书泼茶,吟诵唱和,婚后的生活十分风雅。
杜牧与韩绰的友情
《三国志·吴志》中有个故事,说周瑜非常懂音乐,哪怕是他喝醉了,演奏者但凡出现一点错误,他也会很马上发现,然后看向演奏者微微一笑,提醒他弹错音了。因此还诞生了“曲有误,
而作为一位平时只爱写民生疾苦和国家兴亡的豪放派词人,写起风月小事竟也如此细腻传神,真真不愧是“三刘”之首。
在古代可专指两个人:其一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公主所嫁夫婿萧史,后来两人携手成仙而去;其二是梁武帝萧衍,他建立了南朝梁国,风流多才,能诗赋、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