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涓涓而始流(泉涓涓而始流的始是什么意思)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苏轼一开始就破除了客人对于人生苦短,恨不能永久的惆怅。他指着这水和月,认为它们一直没有逝去或者增减。为什么呢?如果用事物变的角度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如果用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存在,又有什么可以羡慕别人呢?苏轼表达的是“瞬间即是永恒”的看法。
因为缺乏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加上俸禄微薄以及他与其弟苏辙两个人子女较多导致的家庭负担重的问题,苏轼被迫吃住在寺庙。以至于,天天看佛经来打发时间,即“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与章子厚参政书》)
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这三年来,苏轼的人生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险些殒命。所幸在新*旧派的共同救援下,苏轼才保住性命,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被下放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个“团练副使”是北宋朝廷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的,无职掌,实际上就是一个受软禁的闲差。
相似的情感表达,并不会少见,但每每都能令我们感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泉涓涓而始流的始是什么意思
苏轼此言中有庄子的《齐物论》,佛家理论等味道,已经是前人总结过的。苏轼的优点在于文学化的表达,在一个风月无边的场景中,在多数人可能都会感叹人生苦短,苏轼发出“一句喝倒”,令人猛然惊醒,不再悲伤哀怨,其效果或是书斋议论和佛教神话不能达到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接着苏轼侃侃而谈,使得现场氛围一下子又变得爽朗,乃至魅力无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当时苏轼也感到惊讶,受萧声营造的氛围影响,面容大变,整理衣襟,端正坐着,问客人为什么不吹点高兴的曲子呢?客人开始讲述自己置身其中的联想与感受。他想到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有一句诗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大概也是当天夜晚的景象之一。
《古文观止》编者清人吴楚材、吴调侯说:“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能享受这无边的风月,其人生的境界已然超越大多数世俗中人,获得名留史册的机会。或应了李白那句话:“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这里的“《明月》之诗”与“‘窈窕’之章”,或实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句话就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中的“窈纠”同“窈窕”。这是一首情诗,描写的是男子月下相思的情感。对于这两个男子来说,应是虚指纯洁优美的诗歌。
接下来,苏轼说了一段高妙的话,一下子把文章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即“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到了第二年,苏轼的处境才有所改善。元丰四年(1081年),好友黄州通判马正卿给苏轼申请了一块土地,才解决了苏轼的营生困境,也诞生了“东坡”这个别名。“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东坡八首并序》)
如此场景之中,酒酣耳热之后,自然就应该弹琴唱歌了。好比有一段时间,人们喝完酒就会去唱K,这一点是古今一样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