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的现代意思)
出师未捷身先死
“‘天不祚明,赍志以殁’是说上天不保与李自成结盟的南明,抗清的曹国公‘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意。2、谢谢!夜黑风高全族灭热血男儿誓雪冤;奇才一晚开天眼,板砖防身会召唤;男儿不知为何事,出师未捷身先死;地狱无门去不成,未想夜叉结成交。3、经常为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扼腕长叹,也为其为国为民的胸襟而折服。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马谡不但没有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坚守要地,反而轻敌蛮干,携军队在街亭以北的山头扎营。如此一来,大军反被魏将张郃围困在山上,断了水源。形势大变,蜀军只能在重创之下仓皇撤退!
此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为了加强蜀汉政权的稳定,首要之务是肃清内乱,稳定局势。在建兴三年,诸葛亮亲率军队南征,深入巴蜀腹地,成功平定了雍闿、孟获等造反势力。在攻城略地之余,诸葛亮还善于用人,重用时任参军的马谡,在其建议下以七擒七纵之策瓦解敌军抵抗之心,终让南中各族臣服于蜀汉统治之下。
街亭这一失,诸葛亮北伐的优势顿时土崩瓦解。他不但失去了较早拿下的三郡,还损失惨重,只能在败局中全线撤军。由此,诸葛亮人生第一场北伐以失败告终,功败垂成。
此时的刘备十分缺乏能臣助力。一次与司马徽评论当世英杰的机会中,刘备得知了“当世真正理解时局,有大才者”仅剩的两人选——便是日后蜀汉政治家之双璧,诸葛亮和庞统。
出师未捷的现代意思
魏廷新君曹叡刚继位,政局尚未稳定之时,蜀汉边关上一位敏锐的人物察觉到了这一机遇——便是时驻守陇右的太守孟达。他曾效力刘璋,后又投奔魏国,正是凭借他对形势判断敏锐的嗅觉,屡次在危机当中保住性命。如今,他再一次意识到局势的变化,主动向诸葛亮送信请降,愿意在关中响应出兵的蜀军!
至此,蜀汉政权初步确立,国家发展也渐入佳境。诸葛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重新考虑北伐中原的计划。次年建兴四年,曹操子曹丕去世,魏帝国出现继承危机。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然而一次一次的失败无疑让诸多质疑之声高涨。即使在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国力日渐衰败,也有人将矛头直指向他的北伐战略。
这场惨败有多惨重?据传共损失了11名蜀汉猛将,其中最有名望的,便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赵云。依赖魏军追击过程中,赵云带领残军奋力回撤。不幸在途中病倒,最终身死异乡。赵云作为蜀国一员猛将,更是刘备的心腹死士,他的逝去无疑是蜀军的重大损失。
终于,在建安十二年春,刘备开启了他三顾茅庐的历史性举动,欲广纳天下英才,以助自己角逐天下。当诸葛亮正躬耕自家庭院时,刘备前来拜访,恳请他为自己谋划大业。诸葛亮不动声色,接待刘备于舍中讲论天下形势——分析各方势力利弊,径直指出曹操必将失败的劣势,同时阐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想。
《出师表》全诗
英雄之死,壮志依旧。当杜甫为之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时,更多的不仅是遗憾,亦有壮志未酬的惋惜。诸葛亮将一生投入其理想,虽一世功业难复,但他那坚持己道、百折不挠的*,依旧值得后人学习与赞颂。
刘备对诸葛亮的见解深感震惊,三番示邀也未能打动隐居许久的诸葛孔明。直到第三次示好,诸葛亮这才心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正式出山相助刘备。当时的刘备感叹道:“吾得子房之助矣!”由此,一段朋友般的君臣关系拉开了序幕。
面对这样重要的托付,诸葛亮倍感荣幸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他郑重向刘备承诺,会竭尽全力辅佐年少的继承人刘禅,维护和发扬他的遗志,直至最后一息。
当然,诸葛亮的北伐也确有其必要与长远考虑的合理性。就国家实力与声望而言,它们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蜀汉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
正因如此,诸葛亮才在稳定国内局势后,便矢志提起北伐大旗。如果能占据长安陇蜀之地,那么就可以打通从成都到洛阳的战略通道,从根本上扩大实力。对刘备的诺言与遗志的继承,也将指日可待。这正是诸葛亮一意孤行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