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吃重阳糕、戴茱萸、吃柿子、饮菊花酒、放纸鸢、放养牲畜、添寿粮缸、祭祀、赏菊等民间风俗。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吃重阳糕、戴茱萸、吃柿子、饮菊花酒、放纸鸢、放养牲畜、添寿粮缸、祭祀、赏菊等民间风俗。
重阳节,这个承载着深远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节日,名如其日,揭示了它与农历九月九日的紧密联系。两个“九”的重叠,使得重阳节犹如一曲凝固在时间中的乐章,富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阳数的崇敬。因此,它又被称为“重九节”或“双九节”,彰显出一种天地间的对称美。
在重阳节的到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在出生于九月初九的人性格热情善良,在生活中有很好的人缘。他们聪明敏锐,待人待物正直。为人向来以活泼开朗着称。处事方面,态度明快爽利,常为帮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被人视为好好先生。这种人的运线是食禄丰厚,体能微胖,天赐之路源源不断,终生鸿运吉利,财富纷纷进门,经商营谋任君去做,无往不利。此命可谓处处顺景,万事顺心所欲,到中年以后更可坐享荣华富贵于一生。
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是属于老人们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我国有很多不同的传统节日,九月初九就是一个,这是属于老人们的节日。在这一天的到来,很多地方会摆酒席孝敬老人或者去踏秋。这一天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们会和自己老一辈的好朋友一起庆祝。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下面我们就介绍最简单的松糕做法。
所谓九日黄花酒,即是指菊花酒,农历九月,菊花争艳,因此九月又称菊月,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寓意“吉祥酒”,在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至今日为止,重阳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风俗依旧盛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中国*在1989年则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之所以王维诗曰: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因为在古代,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入药,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古人重阳节佩茱萸希望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1、取三个鸡蛋与糖和牛奶一起打至起泡;2、慢慢加入自发粉,轻轻搅拌均匀至糊状;3、静置30min,同时取锅烧水,当水开后,将糊浆倒入糕盆,在上面加上几粒红枣,再放到锅中蒸20~30分钟即可。
重阳节不仅具有神话传说,在历史上也有两个起源考证。其一先是在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季秋纪》有记载。接着在汉代《西京杂记》和《荆楚岁时记》中亦有相关记录。其二是在《夏小正》中所称的“九月内火”,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是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