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盘中餐的意思全解)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古诗词通过优美的文字与韵律,可以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沟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译文,想了解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争,为李*重要人物。
锄禾:中耕。句意:农民在烈日之下中耕,汗水流在庄稼苗下土地上,我们每顿所吃的饭食,每一颗粒都是劳动*用辛勤劳动换来的。
谁知盘中餐的意思全解
宋尤袤《全唐诗话・李绅》:“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齐煦,诵其‘锄禾日当午’温曰:‘此人必为卿相。’”清薛雪《一瓢诗话》一○七:“平生最爱随笔纳忠触景垂戒之作,如‘锄禾日当午’”
唐李绅《悯农》诗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四八三卷5494页)
其三,根据其一诗中“春种一粒粟”可知,作者说的明明白白种的是粟,而粟在古代当然可以统称为谷物,但最常用的用法是单指谷子,就是小米,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理解的稻(大米),如果以粟来理解,那么本诗都可以说得通了,因为粟是一种极耐旱的农作物,一生当中几乎不怎么需要水分,并且也需要及时锄草。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朝无锡地区的农民仅仅以一年一熟的收成,大约亩产三百多斤的粮食来养活全家。按照唐代农民平均粮食面积3.78亩,则人均占有粮食仅为1262斤,所以《悯农》此句诗中所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仅仅是说明这种作物的习性,更重要的是也说出了此时农民的收成,为后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做了铺垫。
作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盘中餐是什么意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关系着唐朝人主食吃什么。其实确切的问题应该唐朝时作为作者写诗地点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无锡地区吃什么?
李绅当时仅仅只有十五岁,从诗中他虽然提出了这种疑问,但并不能从诗中看出他能正确理解了真正的原因,在他任宰相后也没有相应的改革措施。“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居庙堂之高则忘其本”,从古至今,一以贯之,概莫能变。
而关于碗,我们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查到十三条。统计发现,这些碗中所盛之物有美酒,春酒,蔗浆,茶等,基本都是液体饮品,大部分说的都是酒和茶这两种液体,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的李白都是用玉碗来盛酒,而贴近生活的白居易大部分都是说用碗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