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代表作)

豆子1年前 (2024-03-08)精选热门178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隋书•经籍志》称“刘向录”,《旧唐书•经籍志》称“刘向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向《战国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篇”,顾广圻则谓"《战国策》实(刘)向一家之学”,都把《战国策》的编纂或著作权归于西汉的刘向。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代表作)

《战国策》书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羽毛未丰,引锥剌股,门庭若市,返璞归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画蛇添足,挥汗成雨,三人成虎,龙阳泣鱼,转祸为福。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战国策》的作者却说法各异。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代表作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进入第一个文学创作的巅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第一部国别体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春秋》,第一部最详细最完备的编年体是《左传》,第二部国别体是《战国策》。

正史之外,有所谓偏记小说,《杂述》说:“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群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这些类目亦与其前后目录有同有异,不乏独创。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史书

按,作者孙钦善,*大学古典文献学儒家思想与典籍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献学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思想文化。原文载《文献》1988年第4期。图片来源,网络。

《史通》着重讲论史书义例、源流、撰法,不仅对史书编撰有指导意义,从文献学方面看,对史部目录学亦有贡献。

讲述东周王室无可奈何花落去,诸侯们“挟天子以令诸侯”或目无王室,儒、墨、道程度不同的复古思想和法家“不法古人”,重构社会秩序的态度。

本讲回顾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以泰山压顶之势扫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并总结前代经验,摈弃封土建国制度,建立官僚帝制,为历史中国塑形的伟业。再讲述以汉武帝为代表的汉朝统治者推行道统,为中华民族塑魂的壮举。让大家认识到,秦统汉治是纷乱的春秋战国令人欣慰的历史落脚点,也是完成历史中国塑形与塑魂的高起点开篇。

相关文章

第一部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代表作)

第一部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代表作)

第一部国别体 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