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故事(三打白骨精概括200字左右)
三打白骨精故事
那么,《西游记》作者设置的角色“白骨夫人”代表何人?又是何人将“白骨夫人”四个大字镌刻在白骨精脊梁骨上的?
作为读者的每一个人都会认为,唐僧所遇的姑娘合其父、母都是白骨精所变的妖精!是妖精,就得用火眼金睛识破他,然后坚决彻底地打杀他,不留祸患!孙悟空也是按读者们的心愿如此操作的,这种想法有问题吗?孙悟空的行为有错吗?
“三打白骨精”故事,也就是给你摆了一出高人博弈中的残局而已。也可以说是作者在对明代思想家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研究成果的成效性进行的一次测试。
据今人的常识,即使白骨堆成山,也不可能在某个尸骸的*上看到“白骨夫人”字样。当孙悟空说出在白骨精的脊梁骨上刻着“白骨夫人”四个字时,被猪八戒当场说破——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
唐僧前两次原谅悟空,好像是给了悟空改过的机会,这次执意要赶悟空走,最要命的理由还是害怕自己受牵连!角色唐僧还是私心蛮重的,这私心也是佛家之大忌啊!
三打白骨精概括200字左右
是啊,什么是妖精?什么是神?魔在哪里?神又在哪里?儒家圣经有云:“天道即理,理即心,修道即修心;人欲也是心,心猿不收即是魔,意马不勒便是妖。”
笔者作为凡人中的一员,之前对“妖怪”的认知,也以为妖怪是与生俱来的某种生物体;或是由非正常死亡的青壮年的尸体通过吸收日月精华而幻化的某种神秘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长辈们就是这样认为的呀。对“狐狸精能幻化成*”的认知倒是从《西游记》、《封神榜》中得知的。这种思想不就是对神魔文化的继承吗?不过决心从此不再传承罢了。
在面对美食和*的诱惑,唯独不发一言而又冷眼旁观的沙和尚,他此时扮演的角色又是属于哪门那派的思想呢?也许他才是龙场悟道的高人,也许只是懵懵懂懂的一勇匹夫;疑或他只是《西游记》作者假想的读者的化身,让他亲历现场,让他和广大读者一起对这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事件进行一番评论,若再遇见此事,面对美食加*的诱惑,给你一根“哭丧棒”,你打还是不打?在作出决断之前,再披露一下角色唐僧的心迹——
唐僧是十足的佛子,他要试探妖精的底细,使用的竟然是儒教的圣经。通过对话发现,角色唐僧表现出的心理动态不再是想吃不想吃的问题,而是敢吃不敢吃的问题。当然摆在读者面前的选择是能吃还是不能吃的问题。猪八戒正要动口,孙悟空赶来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这顿饭是不能吃的!妖精打不打?要打!打死吗?还是且慢!我们再看看,角色唐僧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念动“紧箍咒”真的是“慈悲心”使然吗?
唐僧被孙悟空羞辱一番,只见他得个光头彻耳通红,从反面理解,也许孙悟空的玩笑之语正好拨动了唐僧内心深处最为脆弱、且又最为敏感的那根妄想*线呢!《西游记》文本中曾多次旁白,说唐僧是“肉眼凡胎”,生活中又有几个肉眼凡胎的和尚会面对手提美食的*而不动凡心呢?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原文
原来,孙悟空也是妖精出身!唐僧的前世死于取经的路上,绝对不能排除吃掉他的说不定就是孙悟空!也就是说,要是给“妖精”活路,妖精也有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不是佛学的慈悲,是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许诺?只可惜在本章回中,孙悟空没给“白骨精”成佛的机会。
一言不发的沙和尚此时会不会在想:“大师兄啊!师弟知道你赤胆忠心为了师父好,可是你要是把妖怪们都打死了,师父取回真经后给谁去讲啊?妖怪打杀完了,谁来斋僧啊?人的贪心才是妖,取回真经才能让妖变回人呐。”
《西游记》中有照妖镜一说,这面镜子在哪里?也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你面对《西游记》中的角色“白骨精”的时候,如果义愤填膺,产生怒忿忿想要杀之而后快的念想时,那面“照妖镜”也会照出你蛮可爱的生气的样子。天理和人欲,一个是神,另一个是妖,他们都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的每一次实践,都是内心的神和妖在博弈啊。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如不弃嫌,愿表芹献。”三藏道:
《西游记》作者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读者们的心理,让你堕入他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用旁白引导“白夫人”是妖怪,再用读者们对孙悟空的崇拜心理,让孙悟空亲口说出“白夫人”是妖怪,且以自己的做妖怪的经历强化妖怪的幻化手段,当猪八戒和唐僧再证其“清白”也就更加显得唐僧是多么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