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农历时间(腊月12日是几月几号)
腊月的农历时间
在小寒中还有一个古代重要的节日,腊八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12月8日,如今在很多地方仍然浓重,那就是腊八节,腊八节最明显的就是要吃腊八粥,而且还有非常有趣的民俗习惯,大致有下面几个。
东汉文学家蔡邕写的《独断》中就有:“腊者,岁终大祭。”的记载,而《独断》自身就有对皇家重要节日进行解释的作用,由此可见,腊指的是年终的祭祀。由于12月又是一年中新旧交替的一个月,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而年终的祭祀在12月举行,就把12月称为腊月。
在先秦时期,岁末的这个月是大祭的月份。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腌制腊味或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年肴,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在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腊月制作腊肉的风俗才是远古“腊日”的遗存,“腊味”才是正宗的腊日食物。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腊月12日是几月几号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腊月是岁末小寒至大寒这个月的别称,自阴阳合历推广后人们常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吃腊八粥是有讲究的,农业对于个人来说占据了生活的大半部分,所以到了腊月的时候,表示一年的结尾,会把所有的五谷杂粮和蔬菜全部吃全,寓意吃得全、收得全。
正如上面所说,腊指的是祭祀的意思,所以祭祀活动在古代的腊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在这一天,不但要祭祀神灵,还要进行驱邪和驱疫。
据相关资料记载,吃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清代更加盛行,皇室还会向大臣以及宫女赐腊八粥、给寺院发放米、果等给出家人食用。民间也是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祭祀祖先,不但自己吃,还会赠送亲朋好友。
腊月初六是什么日子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古人要把12月叫做腊月。结合相关资料来看,腊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传说,到周代的时候,腊月的说法在民间已经很普及。
按农历,每年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腊”,是指岁终的祭名,和过年时的祭祀有关。古人认为祭祀非常重要,把岁终祀祖先、祭众神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在商朝,每年春夏秋冬都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因为天寒农闲,劳力充裕,是狩猎的好时机,所以冬祀规模最浩大、最隆重,后将冬祀称为“腊祭”,就是在腊月合祭众神。
我们都知道,进入冬至以后就开始传统的“数九”,其实所谓的“数九”,表示的是天气的一个变冷过程,腊八节作为小寒中的一个节日,按照传统的农谚,仍然对腊八节有一些关于天气的总结,比如在东北地区就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说的就是腊八节这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则可以驱寒。
在汉应劭《风俗通义》里有这样的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又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意思是腊月是新旧交替之时,要通过打猎获取猎物,祭祀祖先神明,辞旧迎新。
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