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的粟(悯农二首·其二)
春种一粒粟的粟
打烟;流润方收,消息及邻。前川难瞻,文物成非;饥时须餐,时不待人。于是谷雨时节兮布谷声,大仓小仓兮遇天晴。千颠万簸兮选良种,撒向广阔兮遍牛耕。“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如是谷为粮中宝,谷神自有名。粟有五彩,多有黄红。橙紫黑白,黑色称雄。青苗拔高,松土疏松。弯腰俯地,容光面容。黄昏厚土,浓妆情浓。以北阡而塍畦,于南陌而禾穗;以东隅而苗齐,于西陲而青芽。以冰融而燕舞,于寒来而
仓满为丰。造化无私,安有邀功。谣曰:谷穗肥似兮羊尾巴,未允鼠子兮拉仓中。应急流年兮遇饥荒,青黄不接兮尚可舂。食谷不思谷,何似仙脱俗;吃谷蔑种谷,莫如仓中鼠。百业农为先,好比优则仕;教儿饭桌旁,知晓种田苦。知委执
;以凝眸而雁队,于漫花而听鸦。以无田而忧绪,于耕道而盼秋;以感物而时雨,于秋稼而篱笆。粮是百业基,后人先民根。君王尚亲耕,况是纳粮身。自始种到今,田间绿茵茵。一授报桃李,好风传子孙。一粥不容易,三饭靠农民。
天到秋,风吹草瑟雁叫;日偏斜,拔穗昂头影长。刮瘦风,蒿草秕子嘶啸;悄无言,谷子弯腰穗黄。云游处,千垅千畦入望;挽霞光,一东一西暗香。起尘烟,风翻波浪镰紧;看星流,人影攒动月光。种田不怕苦,就怕不得体。假不得,薅地磨洋工,尽是满口哄弄鬼。吹不得,一分说一亩,锅里粥少多添水。虚不得,寅时吃卯粮,水米打牙犹等待。
悯农二首·其二
;每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百代用兵忙,未动粮草行;每享升平时,屯垦为边戍。上辈之上,接上相传。仓中存粮,犹赖良田。五谷丰登,生计有年。
;一树两树,数树雀厌空庭。田肥以易,广种敝筐无遗;埂不蔓草,带月荷锄吠声。道乡活计,锄谷身躬。丘垅萧条,蔓草盈空。金色
刀耕火种,伏羲神农教化;深耕细作,耕耙耱耕文明。邑外荒郊,种禾不容种莠;沃野田畴,锄禾除稗才行。何堪从前,历数嗷嗷待哺;近闻犹表,人家食不厌精。于是一辈两辈,几辈尤爱
清早迎朝晖,晚风吹我衣。镰动弯弯月,金秋伴我归。颗颗碾尽兮腹中食,米糠为宝兮研发时。大瓶小瓶兮装琼液,口服润肤兮皆适宜。若是荣华久居,黎民安康,翠盘红缕与青舍,总会有一掬相思。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规范汉字“碗“,标准汉字也写作“碗”,但实际上它也有十二个异体字,无甲骨文被辨认为此字,并且此字出现较晚,通过这些异体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基本都是偏旁部首,根据从木、从土、从金、从瓦、从石、从皿而出现不同的汉字,其中较早出现的是从皿的异体字“盌”,最早见于《金文编·右里盌》中,在说文解字卷五“皿部”里有“盌”字,意思小盂也。一般来说,碗指的是较深口较阔的器皿。
关于盘,我们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诗句*查到二十五条盛食物的纪录。统计发现,这些盘中所盛之物有食,粟,霜栗,珍馐,胡饭,盘飧,餐,脍,溪鱼,畦蔬,生菜,糁藜,脍鲈,蒲萄(葡萄),馔,饭,蔬饼等,简直包括了一切固体食物,包括水果,蔬菜,鱼,甚至明确的“一盘粟(小米)”和“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知唐朝时的农作物生长习惯,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根据水稻的习性,并没有过冬稻之类的,而根据诗中的含义(一季收成),似乎李绅所见到的无锡地区的农民是按照一年一熟来种植的。那么在唐朝时候,长江下游地区的主食水稻到底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呢?这个问题主要得看唐朝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