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什么意思)
峰回路转不见君
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
【鉴赏】峰回路转,行人慢慢消失在雪地里,而诗人却还站在原地深情凝望,友人的身影早已经看不见了,只留下雪上一行深深的马蹄印迹。此句表现出诗人对行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诗人是送友人归京,友人这一去自然可回长安,而诗人也仍然留在此地,从诗人对友人送别的依依惜别之景可见诗人对友人回归故园长安的羡慕,心驰而神往,怅然若失。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雪上空留马行处是什么意思
岑参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在艺术上,富有幻想色彩,善于运用变化无端的笔触,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往往表现得光怪陆离,给人以惊险新奇的感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集中地体现出这些特点。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风貌。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送行时长久瞻望,不愿离去的惜别场面,或表达送别后怅然而失的心情。[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漫天风雪,依依话别;扬鞭挥手,匹马南行;这情景是颇为荒寒而凄苦的,但是想到前途老百姓的等候和欢迎,心头的寒意也就冰消雪化了。(吴战垒《骊歌虽短别意深长》)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3),此年岑参入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为节度判官,武判官当是岑参的前任,名不详。岑参在轮台(今新疆米泉)送他回京,写了此诗。全诗将咏雪与送别紧密结合,分别写送别前、饯别时、送行时、送别后之雪景,层次分明,气象万千。“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塞外雪景写得如此明丽美好,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乐观的情绪和开阔的胸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意思2】意谓山回路转,友人的踪影已消失在群山之中,只有雪上蹄痕空留下一片惆怅。“空”字不但写出了客观上的空旷,还写出了因友人离去而顿觉空虚的主观感受。
峰回路转终有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