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皇(罗马教皇是怎么产生的)
罗马天主教皇
近日,方济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尽管他目前没有退位打算,但实际上在上任初期就已签署辞呈,以便在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责时退位。
文件同时强调这种祝福不属于婚姻仪式,不应使用与婚姻有关的服装、动作或语言,以免与婚姻圣事混淆。文件建议祝福可在信徒访问宗教场所或参加祷告及其他与宗教活动相关的情况下进行。
罗马圣母大殿位于罗马Termini火车站和维托利奥广场(PiazzaVittorio)之间,是天主教会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现安放有五位教皇的遗体。
允许神职人员为“非正常情况”和同性的伴侣祝福,教会不应在任何通过简单祝福寻求上帝帮助的情况下施加阻碍或限制。
波兰画家Siemiradzki描绘在斗兽场上被迫害致死的女*徒(1897年作品)。站立一旁*,头上戴着花环的男子是路过的罗马官员。教会时常宣扬罗马帝国时期有许多*徒殉教,后来的历史研究却显示教会夸大了迫害的程度。
罗马教皇是怎么产生的
可惜查理曼的帝国只维持了他自己一任,到他死后王子王孙打成一团,北欧海盗与马扎尔部落的入侵又进一步裂解欧洲。失去保护的罗马主教,虽说号称是教会之首,却无人帮忙贯彻他的权威。在罗马周边纷乱的政局当中,他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充其量只是一位有名无实的教皇。
更为重要一点的在于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罗马的文化传统在这里留存的较多,而欧陆其它地区要么是帝国的边远省份,要么是化外之地。论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意大利比不过东罗马,但是却领先于欧陆其它地区,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等城镇的人口与商业水准要远高于欧陆的城镇(比如当时的巴黎,伦敦等等)。在其后几百年中,也正是意大利的城市,酝酿了文艺复兴。
与此时欧洲的其它地方相比,意大利很有几分特别。首先是它与欧陆之间有阿尔卑斯山的阻隔,往来不*利。其次它是伸入地中海的一条半岛,纬度靠南,气候不同于欧陆大部分地区。再则是作为半岛,意大利与地中海周边的交往更多。即使在蛮族入侵之后,罗马教会的使节也是时常前往希腊,寻求东罗马的保护。只是在公元七世纪*兴起之后,东罗马自顾不暇,罗马主教这才转而寻求欧陆蛮族国王的保护。
耶稣大徒弟彼得在罗马殉教,据说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卡拉瓦桥1600年的作品)。马太福音(16.8)记载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正好“彼得”的意思就是石头,天主教也以此为根据,声称作为彼得传人的罗马主教,理应为教会的首领。
在欧洲之外,罗马主教的权威从来就没有得到东罗马官方或教会的认可。意大利的城镇或许在欧洲算得上发达,但是跟东罗马的城市相比根本就是穷乡僻壤。这种地方的主教也就是跟蛮族混在一起,凭什么号称自己是教会之首?又凭什么不把东罗马皇帝放在眼里,给查理曼加冕涂膏?由此引起的种种争执,以后还要导致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之间的分裂。
天主教老大是教皇
*教开初是巴勒斯坦贫苦犹太人的宗教,其后四处传播。各地建立的教会虽然出自同门,却是*运作,各地有各地的主教,相互之间原则上说没有高低之分或隶属关系,而且在罗马当局的迫害之下也不可能有多少协调组织。到公元四世纪,教会得到罗马皇帝的支持,不同主教之间却为耶稣的人性与神性争吵起来,最后还得由皇帝出面,强令主教们坐在一起开会商讨,才找到折中的办法。
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有另一项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主教获得教皇的权威。封建带来的是诸侯割据,教皇却带来宗教的一统。政治上的分与宗教上的合发生在同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桩令人费解也是相当有趣的现象。
要到公元310年,罗马皇帝才意识到一神教的优点:皇帝若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只忠于一神”就可以转换为对皇帝的忠心不二。教会从此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渐渐壮大,到公元380年正式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只是其后不到二十年光景,北方的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西罗马(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中、西欧部分)被蛮族冲垮。对上帝的崇拜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帝国,以至在当时与后来都有不少人责备*教带来罗马帝国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