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腊八粥的做法和配料(腊八粥的种类)
正宗腊八粥的做法和配料
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食用,让他恢复了精力。由此
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称,“腊八日,以米和麦豆及诸蔬果作粥,谓之腊八粥。果木有不实者,以斧斫树著粥于穴,问曰:‘结不结,枝压折。’谓之‘喂树’。”
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风俗也受到佛教的影响,相传
这类腊八粥不妨以薏仁为主要配料。《本草纲目》记载薏仁能“健脾益胃,轻身延年”。薏仁是五谷类中纤维质最高的,有利于帮助排除应酬时摄入的过多垃圾食物。薏仁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液脂肪浓度。因此,薏仁腊八粥,适合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应酬的读者朋友们食用。
腊八粥的种类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粥*: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正宗腊八粥有哪八种材料
从营养*看,腊八粥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并有御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补佳品,故能传承百代而不衰。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鸡肋篇》所记配方:腊八粥“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
《明宫史》所记配方:“(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