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张志和(渔歌子的诗意和译文)
渔歌子张志和
由于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夫,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合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文人式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明丽的节奏,使得小词流畅轻盈,又多了一分写意画的韵味,既使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的人生情趣,也给读者带来一种淡怀逸志的美感。
张志和在唐肃宗时待诏翰林,任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为南浦尉,赦还以后,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自号“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之时,常与颜真卿及众客唱和渔夫词,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的宴会上,张志和首唱此词。
清《黄苏:“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涵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蓼园词选》)
清《刘熙载:“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或灵均《思美人》《哀郢》,庄叟‘濠上’近之耳。”(《艺概》卷四)
渔歌子的诗意和译文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西南一带。清徐��《词苑丛谈》卷一《体制》注文引《西吴记》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也。”2桃花流水:指春日里的春江水。《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水衡记》:“黄河水十二月各有名,二月、三月名曰桃花水。”鳜鱼:俗作“桂鱼”,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淡水鱼,味道鲜美。3箬笠:竹制的斗笠。
词牌《渔歌子》。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渔歌子》原为唐玄宗时教坊的旧曲,后用为词调。《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这一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体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双调体五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张志和《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这首词在当时迅速流传开来,不仅后来唐宪宗闻名而“*求访”,就连日本的嵯峨*、智子内亲王及滋野贞主也写了和词若干首,可见当时风靡之景。(朱铭)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渔歌子的注音版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董其昌行草书《词作二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一为元代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又名《黄芦岸白蘋渡口》、《黄芦岸》;另一首词为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此作来源:董其昌书画合璧卷(故画1649号)。